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在行动
科技成果转化助力乡村振兴
  张雄,男,1970年出生于榆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学位,三级教授,陕西省三五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榆林学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绥德师范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会员、陕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榆林市农学会小杂粮分会副主任委员、榆林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团队负责人,陕西省作物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
  参加工作以来,主持国家发改委重点研发项目子项目1项,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项,扶贫专项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厅级项目4项,参加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参加),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主持人),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榆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均为主要完成人。获榆林市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榆林学院首届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荣获榆林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榆林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荣膺榆林市第十届“十大杰出青年”。2013年6月,主持带领的“陕北农业节水综合研究”创新团队被确定为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020年获批陕西省陕北旱区作物节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著作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科研助推陕北小杂粮增产增收
  榆林生态脆弱,十年九旱,干旱是制约榆林农业生产发展的瓶颈,张雄十多年来一直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实地调研,组建科研团队,申请科研课题,致力于黄土旱区作物节水技术研发和示范推广,着眼于陕北小杂粮的增产潜力研究,制约增产的主要因素分析。先后主持和参加多项以小杂粮为研究对象的科研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测算小杂粮增产潜力值。
  历经多年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的调查研究,张雄主持完成的“黄土高原主要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及开发”,经专家委员会评议,该课题对发挥陕北小杂粮的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填补了我国小杂粮降水生产潜力研究领域的空白。
   成果转化为特色生产力
  2008年,张雄开始了对地膜覆盖栽培方式的探索和基础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坚守,张雄带领的团队由最初只有两个人的队伍,壮大为主要技术研发人员有11人,客座教授5人,博士占比81%。团队具有旱作农业、节水生理、土壤水肥高效利用、农业生态、农业工程及气候变化等热门研究背景。队员分工明确,各有所长,能够承担作物栽培、作物育种、植物营养、土壤肥料等相关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并不断拓展研究方向。结合陕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需求,初步形成完整的技术研究、研发和示范推广团队体系。
  榆林学院陕西省陕北旱区农业节水综合科技创新团队,历经10余年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形成了陕北旱区主要粮食作物膜际栽培技术体系。该技术通过农机农艺结合,实现膜侧5-7厘米精量播种,使用50厘米幅宽地膜,1米带型宽窄行种植,地膜减量使用达60%以上;水平低垄使得降水精准入渗作物根际,实现无效降雨有效化,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5-45%;免放苗省时省工,平水年、丰水年较当前重点推广的地膜覆盖技术产量提高15%以上,经济效益提升20-50%;配套残膜回收机械的成功研发,回收率达98%以上。地方高校+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业产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五位一体”特色推广模式,促进了技术的快速转化,有力推动了榆林旱作节水农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该项技术已在陕北旱区推广面积达23万余亩,涉及榆林多个县市区。特别是在神木市转化推广4万余亩,获批转化资金200万元。总计新增产值1.86亿元,新增利税1.43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科研引领本研协调发展
  张雄在组织团队研发工作的过程中,也注重对研究生、本科生的培养,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能力学习,扎根榆林、融入榆林、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着力提升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自2010年以来,团队共计培养本科生100余人,本科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其中考取研究生占比约44%,46%的学生到涉农企事业单位工作,同学们凭借踏实实干、吃苦耐劳、求实创新的精神风貌,受到考研院校老师以及用人单位的认可和好评。此外,团队培养的20余名研究生,毕业后将为榆林及周边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王小林 本报记者 张旭)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