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优秀事迹 14
  王伟: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产品国产化

  “嘭”的一声闷响,王伟立即前往爆破试验装置前查看结果,“没有发漏油,也没有泄压,第一百次了,成了!”王伟激动地挥挥拳头,一种核用锆合金管材爆破扩口密封组件研发成功。
  超高压室温爆破试验是核级锆合金管材出厂检验时必要一环,试验中使用的密封组件,长期依赖于美国Swagelok公司的产品,该密封组件的设计和材料使用在国际上有着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国内还无法替代或者超越。在供货方面,该公司只提供常规型号,供货周期长、单价贵。如需定做非标规格,需支付10万美元的开模费,交货周期也在3个月以上。
  有着近十年机械加工经验的王伟,愈发觉得“卡脖子”问题要不得。于是王伟充分利用自己的机械加工功底,自己琢磨设计一套密封组件,每次试验遇到组件漏油泄压,从不气馁,同试验员一起分析问题所在,并请教专家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优化设计方案,重新制造,最终确定了利用螺纹自锁来保持预紧力,利用双锥密封来实现超高压的密封思路,组件的稳定性和耐用性得到显著提升。经过不断改进,现在这套组件可以适用6-30mm不同规格的管材,直径每相邻5mm直接换用相对应的组件零件即可,使用方便灵活。
  核用锆合金管材爆破扩口密封组件研发成功打破了多年以来依赖进口组件的尴尬局面,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开展任意规格的管材温室爆破试验,没有采购周期的限制,也没有规格种类的限制。现在该组件已经成熟运用到环型燃料组件、导向管等重大核电领域产品的爆破试验以及有色金属管材爆破试验当中。
  近几年来,王伟以“改善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为出发点,从工装工具到设备装置,从操作规程到检测方法,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提高检测效率和质量,实现创新创造。先后完成了4项行业技术难题的攻关,2项小改小革以及3份知识产权专利申报,其中主导完成的QC成果《降低锆合金棒拉伸试样一次加工不合格率》荣获“全国QC活动发布成果改进奖”;主导完成的《核级锆管材室温爆破扩口密封组件》《高温炉热电偶固定装置》参加2021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活动,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三等奖。
 
  赵书斐:做有思想的设计 造有灵魂的产品

  “希望我设计的产品是有灵魂的!”这是从事16年煤矿机械设计制造工作的赵书斐,对他热爱的机械设计赋予的新定义,悟出的真感想。他喜欢军事、机械、人文、历史,是个不折不扣的理工男;他孝顺、浪漫,追求自由,也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乐观男。如果说吃苦耐劳是赵书斐事业成长的“启动键”,那么有想法快实施就是他敲下的“快进键”。雷厉风行,严谨求实,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十余年间,正是凭着一股“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锐气和斗志,赵书斐在采煤机的研发制造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自我升华。
  2008年,战略重组后的西煤机站在了历史新的起点上重新出发。赵书斐俯下身子,潜心笃志,致力于公司新产品开发、采煤机国产化替代、新技术发展规划等重点工作。期间完成了西煤机第一台三维数字化样机、国内首台完全替代进口产品的7米大采高高端采煤机、国内首台完全替代进口产品的高端采煤机、国内首台采高8米的超大采高高端采煤机、大功率薄煤层采煤机MG2×250/1200-AWD、半爬式薄煤层采煤机MG480/1130-BWD等重点科研项目。
  面对挑战,赵书斐有股倔强劲。在主持《高性能8.8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时,课题组遇到了棘手难题。因摇臂是采煤机截割煤壁的直接工作机构,其装机功率比重最大,承受负载最为复杂,如何使摇臂在大仰角、大冲击恶劣工况下仍要保证润滑冷却效果,实现高可靠性,高适用性这个“卡脖子”难题,成了他那段时间心里放不下的“大石头”。赵书斐带领团队抱着解决办法的态度和决心,不断了解现场、分析原因、平行对标、讨论论证、优化设计,最终创新性地通过摇臂润滑腔多单元分隔结构的革命性设计及冷却布置方式彻底解决了大采高下摇臂润滑及冷却效果问题,大大提升了摇臂的大采高工况适应性。当世界首台8.8米的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创造了单个综采工作面连续无故障过煤1850万吨的记录,国内乃至世界特厚煤层一次性采全高的技术成为现实,当西煤机公司能够递出煤炭装备制造业翘楚这张中国名片时,这款产品便有了灵魂。
  “吃苦耐劳,身先士卒,因材施教,建强团队”。赵书斐是一个不服输的机械设计工程师,始终秉承“专业、敬业是最大荣誉”的信念,用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带领团队不断的技术创新,为打造国产高产高效采煤机贡献着自己的青春与力量,践行了新时代青年技术人员的使命与担当。
  
   陈栓:一车一铣皆有灵运一切一钻皆为精工

  从数铣到加工中心再到车铣复合,一车一铣,皆有灵运;一切一钻,皆为精工。他求“新”立“破”,“小”中见“大”,从个人功勋到班组载誉,再到授牌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庆安集团有限公司陈栓志向航空蓝、镌刻工匠情,将拼命工作的专注执着与精益求精深刻到骨子里。
  熟悉陈栓的人都知道,他性格内敛沉静,做事靠谱务实,近二十年如一日,扎根一线,勤耕耘、潜磨砺,他凭着初心和韧劲全身心的投入到了高精密作动器类筒体的加工制造中,“以镗代磨”“以铰代研”“以镗代研”,创新工艺方法,解决低效加工难题、稳定加工质量;汇编FANUC系统的多种宏程序模块,创新技术方法,提升操作加工效率;优化应用各类方肩刀、新型仿型铣刀、玉米铣刀及U钻等机加刀具,创新工具应用,降低生产制造成本……用“实”打底,围绕主业解难题,靠“韧”冲锋,创新攻关开新局。
  陈栓与团队成员亦师亦友,面对战斗他从不是单枪匹马而是千军万马。曾多次参加中航大学技能带头人培训,并赴德国参加了智能制造领域应用技术及工艺培训,在学习交流中开拓了视野,并将
  行业前沿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方法进行了再传递,编撰教材,搭建平台,通过“蓄水”功能发挥着“发电站”的作用,他毫无保留的传播知识、分享经验、传授技能,50余次的授课分享中,他与大家共传匠心、共铸匠魂,2017年陈栓所在的班组被航空工业机电系统评为“六型”示范班组。而在理论成果转化中,他也是走在前列的“科技达人”,申报的《一种对金属内凹型面进行抛光的抛光装置和方法》获发明专利、《一种非连续性外圆工件的三爪自定心夹紧装置》获实用新型专利,《数字化制造环境下基于知识工程的刀具数据管理平台》项目荣获“首届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青年创新创效大赛”三等奖,《基于车铣复合机床的MITIS机械振动钻孔加工技术》项目荣获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活动二等奖……每一项成果的背后,都是他智慧的释放与价值的创造。
  一路走来,近二十年沉淀积累,始于平凡,臻于完善,陈栓没有骄盈自慢、怯懦自馁,作为新时代的航空人、新青年,他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在平凡岗位中精进行业的深度,拓展职业的宽度,因为他坚信时代是人生的舞台,梦想是奋斗者的灯塔,而在不久的未来自己将会实现一个又一个新的突破。
 
  袁月:做基础技术工作的实践者

  袁月2013年从东南大学毕业后入职陕重汽越野车装配厂,成为一名汽车电器工程师。工作中她敏而好学、锐意进取,面对技术难题,她敢于担当、不回避、不放弃。无论是在灯火通明的办公室,还是在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都有她的身影,在不断掌握新技术并将之学以致用的过程中,在一次次攻坚克难的磨练中,她很快成长为一名青年新星和创新骨干,先后获得“陕汽好青年”“陕汽集团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企业响应国家号召,不断进行新能源产品战略布局,袁月所在的越野车装配厂承担了新能源批量生产的重要任务。高压控制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一直是生产过程的难点问题,各高压控制系统之间互联通讯,交互信息晦涩难懂,发生故障往往较为隐蔽,影响问题的锁定和排查效率,袁月和她的团队迎难而上,主动承担了这项技术攻关任务。万事开头难,为了寻找突破口,袁月主动向老师傅请教,查阅了大量资料,制定了从高压控制部件入手,逐个分析再整合的方案,并最终研发出一个高效、实时、准确的纯电动车电控系统人机交互平台。她和团队终日废寝忘食的钻研和试验,每当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开发,就立刻测试验证和评估。在开发过程中遇到过很多挫折,比如交互界面响应不及时、信息没有准确解读,袁月将问题逐一梳理分析,反复检查思考,修改测试,再优化。项目遇到瓶颈而无法进展时,她也不曾轻言放弃,对着纯电动车技术材料反复思考和提炼,最终将难关逐一攻克。团队成功开发完成《纯电动卡车电控系统检测维修平台》并于2020年投入使用,项目一经应用显著提升了纯电动整车装调效率,突破调试瓶颈,为公司降低了大量生产成本。
  “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冲动,而是每当闪过思维的火花,能抓住它并贯彻到底的精神”,这是袁月和她的团队一直奉行的创新理念。通过创新课题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助力企业新能源重型汽车发展,为早日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