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宇航:初生牛犊不怕虎深耕笃行方致远
从刚出校园的萌新小白,到独挡一面的“贾工”,七年时间,贾宇航扎根岗位拼在一线,以初生牛犊敢闯敢干的工作精神,细致谨慎的处事态度,深耕锆及锆合金生产加工领域,刻苦钻研、主动作为,用奋斗谱写了新时代青春华章!
2015年,贾宇航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进入国核宝钛锆业股份公司工作。起早贪黑学习工艺技术文件,虚心请教熔炼炉设备操作,在摸爬滚打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锆合金公斤级到吨级的铸锭生产技术。2016年,贾宇航前往江苏参与H项目生产线建设,面对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初生牛犊”的干劲丝毫不减,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两年时间顺利打通了生产工艺流程。
完成H项目后,贾宇航将目光投向了核用锆合金铸锭的大型化生产。受限于核级铸锭生产其中一个工艺流程的限制,设备能力空闲多,原料利用率低,产能未达到最佳。贾宇航及其团队在保证返回料板直线度、均匀性的前提下扩大了返回料板规格,通过海绵锆和合金添加的均匀化,克服因锭型扩大引起的合金元素偏析,同时结合现场设备能力不断摸索调整熔炼过程参数,系统性的设计出6.5吨级铸锭的工艺配置,顺利实现核级锆合金铸锭大型化生产,单炉次生产效率提升约20%,人工生产成本降低约5%。2021年,贾宇航主持的《核用锆合金铸锭大型化和成分均匀化研究》项目荣获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二等奖。
“文能提笔编制工艺,武能上岗操作熔炼”,如今的贾宇航已全面从事熔炼工艺技术工作,期间开发新工艺4项,工艺鉴定12项;编制作业文件、技术方案等100余份,完成多项QC成果申报。参与的《核级成品缺陷管材综合回收技术》项目,使管材残料回收效率提高18倍,盘活残料资金近百万元;完成公司GX系列高端工业锆研制,形成《锆合金以及锆合金和锆合金型材的制备方法》等三份发明专利,成为少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艺技术人员。
他用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染身边的青年同事,发扬奋斗者精神,甘当军、核、民国产锆材自主化创新之路上的“拓荒牛”,为国家商用核电发展及国防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房永强:有色金属产业计量先行者
“产业要发展,计量需先行”,近年来,国家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的文件都提出来了对传统计量测试向产业计量测试转型的要求,陕西作为有色金属生产大省,在有色金属材料研发和加工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是我国国防军工产品生产试制的主要定点地区。为了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房永强和他的“计量团队”敢为人先、勇挑重担,向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申请筹建“陕西省有色金属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于2020年1月6日获批筹建。
房永强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计量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注册计量师、有色金属智库认证专家、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导师,现任西安汉唐分析检测有限公司计量中心主任。从零开始建设的实验室发展成检定校准项目达350余项的“陕西省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他是“陕西省有色金属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筹建者,是“陕西省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是“国家稀有金属产业计量测试中心”项目申报负责人。作为有色金属产业计量领域专家,致力于研究解决产业溯源体系中存在“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三不”问题,为产业发展奠定计量基础。
根据有色金属产业计量发展需求,2019年公司成立计量校准部,房永强任部长,从零开始建设计量校准实验室。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有色金属产业计量,他先后走访了6个地市、20余家行业大型企业和研究院所,深入一线梳理有色金属产业链的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参数。同时前往国家钨与稀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国家铝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已批筹或正在筹建的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的产业计量工作经验和计量理念,结合陕西产业发展实际,研究有色金属产业链中急需解决的计量测试需求,通过他和计量团队的共同努力,最终获批筹建了“陕西省有色金属产
业计量测试中心”。
为了解决有色金属产业计量关键“卡脖子”难题,房永强不辞辛劳、日以继夜的埋头苦干。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带领自己的计量团队,研发专用校准装置6套,先后申报国家计量技术规范1项、行业计量技术规范15项、陕西省地方计量技术规范6项,发布行业计量技术规范4项,地方计量技术规范2项,运行的计量技术规范7项。
房永强和他的团队日夜奋战,不求回报为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对产业计量的热爱就是他们不断奋斗的动力,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以己的誓言。
白晓卫:当工人就要当技术工人
遇到难题时,总是力求寻找巧妙的思路,出奇制胜。2003年,白晓卫毕业后走进了西安煤矿机械有限公司这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老国企,成为了一线数控车床操作工人。望着一排排机床和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他内心充满着憧憬,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有想法的技术工人,干出一番成绩来。为了使自己的技术能够迅速提升,他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进行自学,遇到不懂的就上网去查,轰鸣的机器声几乎伴随着他每天的工作。白晓卫的口头禅是:“一线员工不能只做按部就班的普通工人,而是要把工作变成创造性艺术。”他总是在加工上努力实现一次又一次的技术创新。
公司薄壁类零件一直是生产中的瓶颈和短板,原因是薄壁零件刚性差,强度弱,在加工中极易变形,使零件的形位误差增大,不易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白晓卫凭借深厚的技术功底,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加工方法,自制了各式各样用于加工的工装胎具,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零件形位公差、光洁度精度不高、装夹和加工容易变形等问题,并总结出了《薄壁零件孔面定位车削法》,得到公司技术部门和同行的认可。公司细长类零件的车削,由于工件过长,属于车工行业中极难加工的零件,白晓卫想,能不能在工装夹具上做点文章,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呢?白晓卫从工件装夹受力方向入手,设想使其不仅有“顶”的作用,还增加“拉”的功能,在尾座上设计一个拉力联动装置来改变工件的受力方向。他利用业余时间找资料,画图,加工零部件,很快制作了一个“拉力装置”,并琢磨出了“纵向拉紧加工法”,解决了同类型细长轴车削时椭圆、变弧、波纹、不规则变形等加工难题,大大提高了产品合格率。并撰写发表了《采煤机细长类零件加工方法的分析与改进》。
近年来,白晓卫带领团队以“白晓卫创新工作室”为平台,累计申请专利18项,创新项目60多项,其中有12项获得西煤机公司“五小创新”一等奖,发表科技论文十余篇,获得省、市和行业科技成果8项,先后培养了四十多名徒弟,现在都已成长为能独挡一面的技术骨干人才。“当工人就要当技术工人”这句话是白晓卫的信念,也是他匠人品格的生动诠释。
唐高峰:技术创新为抓手立足解决实际问题
在领导眼里,他是技术能手;在同事眼里,他是“拼命三郎”;他大胆创新,勇于尝试,科学高效、创新性的为企业解决制约生产运行的“卡脖子”问题,用实际行动助力企业安全稳定运行,他就是陕西液化天然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LNG工厂的唐高峰。他先后参与公司各类技改40余项,荣获省科技奖励4项,取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近五年连续被评为公司及集团先进个人,并于2020年荣获延长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称号。
唐高峰与他的技术团队在“离心式压缩机推力轴承改造技术”获得2021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等奖。离心式压缩机推力轴承温度探头断线故障是困扰压缩机稳定运行的技术难题,压缩机为化工行业核心设备,关系到整套化工装置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公司离心式压缩机自投用后频繁发生推力轴承温度探头断线故障,经常引发全系统停车,致使大量原材料直接放空燃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唐高峰与他的团队成员对现有轴承的结构和安装、运行要求进行分析,并对造成故障的成因进行研究,模拟设备运行状态,查找故障原因,提出改变探头线路布局,优化压缩机推力轴承结构的设想。通过一次次优化、改进,一次次模拟,完成推力轴承结构改造方案,并组织实施,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公司安全稳定运行的难题。同时,他针对换热器进行堵漏后仍发现存在微小泄漏,首创“薄膜测漏法”新型测漏方法,解决了换热器查漏难题;参与了往复式压缩机备件国产化改造、空压机排风口及温控阀改造等项目。
唐高峰与他的团队以技术创新为抓手,围绕天然气液化工艺、天然气调峰安全高效运行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技术攻关,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同时通过学习液化天然气行业新工艺、新技术、新动态,积极参与技术交流活动,提升了团队整体素质和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