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23年,心系三农、潜心科研、敬业奉献,用知识和汗水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创造了中国旱地玉米单产最高记录……
他,就是高级农艺师、渭南市澄城县农技中心副主任刘王涛。
奋战农业科研一线,创造国家玉米单产最高记录。 在主要负责旱作农业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期间,刘王涛主持实施了农业部旱作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项目,圆满通过了上级验收。在他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中心所承担的各类项目均名列全省前三。其中农技体系建设项目喜获农业部表彰,被列为先进经验,多次在省、市农技系统推广。
他率先提出了“1亩试验田、10亩示范田、100亩大田所投入的精力和劳力是相同的”的工作思路。近年来,他所在单位连续承担了省农业农村厅1000亩的春玉米增密度试验示范,并且由他担任试验专家团的副团长。
承担任务后,他从选地(避灾、防灾)、播种喷药设备研发,到每台机械的实际操作调试都一丝不苟,有时为了1厘米的机械调试间距,废寝忘食,夜不能寐,反复多次进行调试、实践,全力做到高度精准。同时在试验、示范过程中仔细观察,详细记载,并集成、分析春玉米增密度提单产系列技术要点,把典型可复制推广的工作经验及时进行宣传、报道。目前,他和团队成员集成的玉米“5335”技术,已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复制和推广。
扎根基层,厚植家国情怀,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在工作中,他时常开着自己的轻型货车,拉上工具、种子、肥料走进田间地头,潜心进行小麦、玉米示范田技术作务。23年来,他跑遍了澄城的大小乡村、沟沟坎坎。节假日、休息时加班已成家常便饭。由于忙于工作,甚至在女儿出生后,他也没有专程请假,而是利用休息时间来照顾母女,并在休息间隙完成了多个项目的方案编写、上报工作。用他的话说,只要第一时间完成工作任务,自己家庭那点儿得失又算什么呢!
在担任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小红帽分队交道镇南社村队长的工作中,他为南社4个自然村100余人组织进行了田间实用技术培训,做到了南社村产业脱贫技术服务110整村推进全覆盖,提早并超额完成了上级规定的工作任务。
无私奉献,为民服务,彰显科技工作者责任担当。 有一次,他年迈的老母亲因病赴西安治疗,然而恰逢他创建的种植示范点四轮机械液压泵出现了故障,直至晚上11点不能修好,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播种时机,他随即拜托妹妹陪老母亲看病,自己领着两名农机手加班加点,连夜奋战,从澄城县冯原镇借回一台四轮,赶第二天早晨7点准时将机械开进庄头镇地里播种,保证了播种趁墒趁时顺利进行。
“灾害无情人有情”。在为农服务中,每有霜冻、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预警,刘王涛总是第一时间通过“澄城农业公众号”和微信、抖音等平台提前发布预防措施,在灾害发生后,他及时下乡查看情况,并从技术层面为群众做出补救措施,同时配合涉农保险部门进行灾害勘察、鉴定,使受灾群众得到及时的保险赔付。目前,他研究推广的技术领域已由粮食作物向果树、蔬菜、设施农业方面拓展。
2020年2月,他被抽调到县农业农村局樱桃技术服务队,负责包联庄头镇的樱桃建园技术指导工作。因疫情期间吃住不方便,他出门前就从家里带了馍,饿了吃口馍、渴了就喝口水!全力为群众在樱桃栽植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纠正了果农在作务过程中的许多技术误区,并教会了群众规范科学的栽植技术,极大减少了群众损失,受到了群众
的一致认可和赞扬。
爱岗敬业,潜心科研,培训群众,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干一行,爱一行。工作之余,刘王涛经常抽出一定时间从“学习强国”“中国农技推广”等多平台学习钻研先进农业实用技术,时刻不忘为自己“充电”。
2018年,他主持制定了3项渭南市技术标准规范《夏玉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渭北旱塬春玉米绿色高产覆膜栽培技术规程》《金银花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由渭南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几年来,他分别被澄城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和就业服务局聘任为种植业讲师、创业技能扶贫培训班农作物高产栽培专业讲师。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渭南电视台《东秦百姓》、澄城电视台《农业视窗》等栏目共进行农业技术讲座40余期,培训群众10000余人,有效提高农民专业技术水平,极大提升了农民科学素质。
他被授予渭南市第六次党代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中共陕西省委“全省担当作为好干部”“全省优秀科技指导员”,先后36次被部、省、市、县授予各类模范先进荣誉称号……
面对诸多荣誉,刘王涛却淡然处之,他心里所想的是,尽自己所能,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点实事。
(本报记者 王卫洲 赵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