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平利,茶茗飘香。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李华海四十二年如一日地研究和推广茶叶技术,亲历了平利茶叶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几十本厚厚的工作日记真实地记载着他从事茶叶技术工作的奋斗足迹。
5月25日,记者见到了为平利茶叶发展痴情奋斗42个春秋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茶叶专家、平利县茶叶和绞股蓝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华海。他的背驼了,头发白了,皱纹深了。
缘结平利茶 茶叶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1980年,24岁的李华海从安徽省黄山茶校毕业,被分配到安康地区的平利县茶叶站工作。那时候的平利县条件艰苦,虽然茶园不少,但茶园管理粗放,单产很低。
“小伙子,你是平利县近20年来分配的第一位茶叶干部,平利虽然是个茶区,但产量太少,茶叶不但要从外县调,而且要凭票供应。一个季度一名干部只有三、四两茶,供不应求,所以你在平利从事茶叶工作一定很有前途”。到平利报到的那一天,当时接待他的林特局办公室主任陈伟语重心长地告诉他。陈伟主任简短实在、富有激励性的话语使李华海坚定了在平利县做好茶叶工作的决心。
寻找突破口 李华海到平利茶叶站工作后,就向站长田祀春主动请缨,要对平利的茶园、茶场进行一次摸底调查,从而找出茶园低产的原因。一位好心人相劝:“平利山大人稀,经济条件差,不说找不到原因,就是找出原因,解决问题也十分困难。你是一个外地刚毕业的学生,有必要那么认真吗?”
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如果找不出原因,平利的茶就难以发展,我这个茶校毕业生就对不起自己所学的知识!”朴素的话语让所劝之人无话可说,只是暗暗为他的徒劳调查捏了一把汗。李华海忍受饥饿、多次遭遇危险,双脚血泡变成了老茧,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平利茶园种植先天不足、后天管理失养造成低产的真正原因,并在原秋坪区太平公社香河大队第五小队的深山老林发现了有300年以上历史的老茶树,坐实了平利县是陕西老茶区的地位。
他作的“成片茶园还是统一经营好”的调查报告有效制止了80年代初期“农业生产包产到户,成片茶园化整为零”这种不利于茶叶生产的做法,并建议实行场长承包责任制,走集约经营之路。1985年,李华海被平利县林特局提拔为茶叶站副站长。
科研开新局
业精于勤。为了让平利茶园低产变高产,李华海在原大贵区低山的百岭茶场、中山秋坪区的秋河茶场、高山的八仙区太山茶场进行了早衰低产茶园综合改造试验。通过采用增密、改土、重施有机肥和精细管理等技术措施,使茶园亩产由5公斤提高到112公斤。省农业农村厅向全省推广了这一成功经验。《中国茶叶》专刊也公开发表了由李华海主笔撰写的低产改造技术论文,向全国茶区推广了这一成果。
1986年,为提升平利茶叶品质,李华海与老一辈茶叶专家刘成浩恢复了历史名茶“三里垭毛尖”,研制出“八仙云雾”地方名茶。该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开创了平利茶叶发展新局面。
示范良种茶 茶树良种对茶叶增产提质的作用是乘法效应。于是,李华海又把自己的主攻方向选在了无性系良种高效茶园的试验和推广上。1992年以前,平利县3万亩茶园都是茶籽播种,这种茶园发芽不一致,丰产性能差,品质容易发生变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增加平利茶叶在品质上的科技含量,李华海主持了无性系茶树良种种植试验和示范工作,3年后试验获得成功,因品质优、发芽早、效益高,先后在县内12个点种植500亩进行示范,1999年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到2020年,仅平利一个县就累计发展良种高效茶园6.6万亩,使平利一举成为陕西茶区无性系良种茶园最多、最好的产茶县。2002年,李华海主持的这项创新性科技成果荣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开创致富路 1997年,李华海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农艺师。他深知自己的农学理论知识还很肤浅,进一步发展平利茶产业还需要更深的农业系统理论来支撑,于是参加了全国农学高等自学考试,系统学习现代农业技术理论。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以顽强的毅力连续11年参加国家农学本科自学考试。2007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系毕业。
他依托平利县良种茶叶研究所民办科技企业平台,主持完成了“女娲银峰名茶研制与开发”项目,研制出全省第一个女娲银峰名茶综合技术标准体,由省质监局发布实施。通过研发女娲银峰名茶,平利县兴起了的茶饮产业,让数十万茶农走上了务茶致富之路。2010年,平利县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同年,李华海主持的“茶园机械化剪采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获得安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陕西省茶园机械化剪采的技术成果空白。
茶业存史料 2022年3月,李华海编撰的《平利茶业》出版发行。苍颜白发、衣带渐宽的他为平利茶业的发展留下了珍贵的史料,让更多人全面翔实地了解平利的古今茶事。
42年来,李华海先后主持和参与完成了16项茶叶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曾获得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三等奖六次。2015年荣获国家茶叶专利发明2项。2013年,经全国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并审定,国家农业部、人社部批准获得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任职资格。
一辈子一件事。茶即人生,人生如茶。“在先辈留下的事业中,有了工作并获得了生存良境。如果我不勤奋工作,或者不为我们的下辈人在事业上留点什么,今生就失去价值和意义。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就是我不懈工作的力量源泉”。李华海如是说。
(海明芳 本报记者 曹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