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随着秦创原(永寿)创新促进中心揭牌成立,咸阳在13个县市区实现创新促进中心全覆盖,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秦创原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初见成效。
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是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咸阳市发展作出的明确定位,咸阳把打造先行区作为加快西安-咸阳一体化进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强化思想认识,突出先行先试,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主动担当,尽快融入,扎实工作,努力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更好地助力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
健全科创服务体系
扩大秦创原(咸阳)创促中心规模,联合西安交大、西工大、光机所等高校院所,共同探索设立咸阳高校院所创促中心。加强科技服务机构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科技服务机构,常态化开展路演活动,力争全年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100个以上。
上线秦创原咸阳科技综合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各类科创要素数据,推动各县市区、开发区加入服务平台,相关市级部门将更多服务功能集成到服务平台上,构建全市“1+N”网络体系,建立以科技成果转化、融资项目、创业孵化服务等为核心的科技资源数据跨区域开放共享服务机制。通过西咸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协同创新,形成多方参与的数据驱动智慧型科创服务生态。
充分发挥秦创原咸阳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创种子基金、高新区秦渭基金作用,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发区、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种子、天使、成长基金。完成全市融资平台整合,提升市场化投融资能力。加大中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风险补偿金增信规模力度,支持更多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
加强市县两级科技系统干部培训,形成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科技服务队伍。发挥“科技大使”“科技特派员”作用,织密高校院所与科技型企业的联系网,跟踪高校院所最新科研动态,争取更多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围绕科技型企业、乡村振兴,壮大工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延伸服务链条,不断提升科技服务的能级水平。完善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评价体系,支持探索开展市场化、公司化运营机制,构建全市科技服务体系。
建强科技创新载体
加快西部(咸阳)科技创业湾、西部科技创新港北部转孵区、秦创原(兴平)航空航海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咸阳高新区全年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家,申报2022年度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园区,全面推进园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力争全年知识产权贯标企业达到13家以上。
出台《“301”科创特区建设方案》,率先在咸阳高新区建设“301”科创特区,推动政策、资金、人才、项目、平台等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加快企业孵化进程,营造优良的企业成长环境。建成不少于5家的“301”科创特区,形成秦创原项目集中建设区。各县市区按照各自产业特点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301”科创特区。
积极承接转化科技成果资源,新培育市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加快提升“筑梦·创享空间”“秦创原科技型企业孵化中心”等六大双创载体孵化培育能力,年底在孵企业达到170家以上。新增1个以上省级众创空间。在西安市探索建设咸阳飞地孵化器,力争年内孵化科技项目10个。各县市区、开发区围绕“544”产业体系,与高校、院所共建孵化平台,重点承接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项目。
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联合省科技厅、西安市共同设立西安-咸阳科技创新专项,引导支持两市创新主体互报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互认、共同支持,破解两市高质量发展重大瓶颈难题。继续扩大市级秦创原专项支持范围,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同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实施项目达到100个以上。
制定科技人才跨区域流动等相关政策措施,联合创建全国首批“3+N”人才平台,打造优秀人才集聚高地。鼓励支持省内高校院所、企业联合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50支,“新双创”队伍30支、科技经纪人队伍5支,解决企业高端人才缺乏、招才引才难问题。
聘请34位两院院士作为咸阳的科技顾问,与69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成立5亿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1亿元种子基金,财政科技投入达到2.19亿元。出台《咸阳市人才安居实施办法》,向科技成果在咸阳转化落地的人才给予专项购房优惠,提供高标准拎包入住人才公寓,让科技人才在咸阳安居乐业。强化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合作,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成为咸阳“科技大使”。
作为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咸阳紧抓发展机遇,创新实干,成效初显。“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11家,增长32%;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67家,增长28%,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一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8亿元,居全省第二。秦创原建设各项指标居全省前列。”咸阳市科技局局长杨冲锋说。
下一步,咸阳将率先干、快行动,作示范、当表率,勇探索、敢创新,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推动咸阳高质量发展,为陕西省秦创原建设提供咸阳智慧、贡献咸阳力量。
(本报记者 朱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