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物种入侵防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近日,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5月发布的《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态公报》显示,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目前已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外来生物入侵是影响我国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子之一,关系到14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物入侵研究创新中心主任刘万学表示。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会导致降低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严重时甚至造成作物绝收。
那么,《办法》具体提出了哪些方法防控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呢?
“《办法》对外来入侵物种源头预防、监测预警、治理修复等方面作出规定,从各个环节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刘万学介绍。为强化源头预防,《办法》进一步规范引种管理。因品种培育等特殊需要从境外引进农作物和林草种子苗木、水产苗种等外来物种的,应当依据审批权限办理进口审批与检疫审批。属于首次引进的,引进单位应当进行风险分析,并向审批部门提交风险评估报告。
与此同时,《办法》提出,强化口岸防控。海关应当加强口岸防控,对非法引进、携带、寄递、走私外来物种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对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依法进行处置。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5月,全国海关从进口农产品中检疫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2.2万种次,海关总署对外发出违规通报1642份,退运或销毁不合格农产品555批;在“国门绿盾2022”专项行动中,从进境邮件、快件、旅客携带等非贸渠道截获包括多种外来物种在内、禁止进境的活体动植物2364批次,有效防范外来物种从口岸传入。
另外,《办法》对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预警办法做出进一步规定,每十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国普查,构建全国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网络,开展常态化监测;省级以上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和海关应当加强监测信息共享,分析研判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扩散趋势,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指导开展防控,同时要规范信息发布。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系统都很重视外来入侵物种的监测与预警工作。”刘万学表示。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部门针对重大和重要外来入侵的物种,先后构建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系统”“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系统”“红火蚁监测系统”等外来物种入侵物种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和网络。这些系统在外来入侵物种野外调查监测项目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基本实现了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信息的电子化采集、实时传输与远程管理等功能。
人民网“强观察”栏目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正在扎实推进重大入侵物种阻截防控工作,针对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福寿螺、红火蚁等重大危害外来入侵物种,组织开展系列灭除行动。
“对外来入侵植物的治理,可根据实际情况在其苗期、开花期或结实期等生长关键时期,采取人工拔除、机械铲除、喷施绿色药剂、释放生物天敌等措施。”刘万学认为。对外来入侵病虫害的治理,应当采取选用抗病虫品种、种苗预处理、物理清除、化学灭除、生物防治等措施,有效阻止病虫害扩散蔓延。对外来入侵水生动物的治理,应采取针对性捕捞等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散。
(据生态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