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启动以来,榆林市以秦创原统领科技事业、统筹科技资源、统一科技行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加速推进榆林平台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强化思路创新
构建秦创原“榆林架构”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榆林秦创原“一原两地多区”的建设总体思路,本着“科学布局,一体建设”的理念,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建设力度。
围绕“一原”,即省秦创原平台,精准衔接,主动融入,承接并用足省平台资源,持续放大省平台引领效应。围绕“两地”,即在西咸新区打造榆林“主中心”,成为展示榆林创新生态、吸纳优秀专家团队、孵化前沿科技企业、服务榆林创新发展的总窗口。目前,已完成框架协议签订,成为全省第一家与西咸新区签订飞地孵化器框架协议的地市;在榆林高新区高科大厦打造“副中心”,成为各县市区、各园区、各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对接秦创原人才、技术、项目、资金的总基地。已完成功能提升、布局调整、标识设置等工作,现已全面投入运行,目前在孵企业117家,引进煤液化及煤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实验示范基地等3大煤化工科研技术平台,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榆林基地等2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分中心,组建7家新型研究机构,2家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多区”,即在12个县市区、榆林高新区、经开区、科创新城、相关产业园区、榆林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重点龙头企业,先行打造“两链”融合试验区、中试孵化基地、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中心等不少于17个创新区,以“1+2+N”构成全市“金字塔”型辐射、牵引、带动创新驱动的秦创原平台架构体系。目前,已先行启动了5个“两链”融合试验区、1个研发中心、1个成果转化中心、2个中试基地、9个创新区的建设工作。
强化制度创新
打造秦创原“榆林环境” 以“政策支撑,服务协同”为遵循,出台了《榆林市共建共享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三年行动计划》,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强市战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于省秦创原相关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叠加使用,逐步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
制定了《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落地榆林实施方案》《秦创原“三支队伍”建设方案》《秦创原榆林科技服务团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作为落实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政策保障和具体抓手。
设立了榆林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目前已投资了凝远新材、三精科技2个项目,投资金额3500万元。
在全省首创工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向全市77家重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选派了137名工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开展保姆式服务。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达607家,同比增长60.42%,连续两年增幅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27家,同比增长54.88%,增幅全省第一。
强化举措创新
畅通秦创原“榆林路径” 围绕“集聚资源,转化成果”的根本目的,打造人才、技术、项目、资金汇聚标杆,强化秦创原的集成效应。
开展秦创原“百日攻坚行动”,围绕“打基础、解难题、促长效”总体要求,明确10项重点工作任务,制定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书,打响秦创原建设攻坚战。截至目前,完成冠名申请批复15份,组建县市区组织机构15个,启动首批“两链”融合试验区建设5个。榆林财投公司与西安交大经济金融管理学院合作成立了金融研究院;榆能集团与交大合作成立了创新研究院。获批省级高新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家,国家级孵化器2个、省级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布局市级平台61个。聘请潘复生、邵明安等8名院士在榆林3个院士工作站从事科研工作;聘请刘中民、郑晓静等4名院士为“院士之家”科学家,聘请苏义脑等19名院士及来兴平、王德禄等6名顶尖专家为“科技创新顾问”。榆林高新区与国正控股(西安)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国内首个撮合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培养“科技经纪人”80名,建设“科学家+工程师”队伍13支。“新双创”队伍拥有创业导师405名,创新型企业家700多名。推进创新成果有序转化,交大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中科院大化所千吨级乙醇脱水制乙烯等一批重大成果在榆林落地转化。举办路演活动30场,推出需求项目242项,对接成果186个,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4.5亿元,科技产出明显增加。
(宋炜 本报记者 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