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是我从孩提之时就特别喜欢的诗句,这首诗首句的长安是我生活的家乡,那种亲近的情愫简直无法言喻,而那一片月美妙纯净的诗之意境更是让你不由自主迷入其中。
“万户捣衣声,”我先是理解为洗衣服时用棒棰在石上槌衣,长大了才知,这是唐代妇女为前线戌边丈夫准备缝制征文做准备的“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是谓“捣衣”。诗名《秋歌》点明了天寒来临之际的秋天是紧张赶制征衣的季节。但如何捣衣?对我来说依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懵里懵懂。
后来,我因为接触了不少唐代的中国古代的美术作品,特别关注陕西籍的,生活在长安的一批唐代画家所创作传世经典。其中代表唐代仕女画创作顶峰的神品画家,亦被称为绮罗人物画的,两位京兆长安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和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让我从这两幅画上真实感受认识了唐朝长安鼎盛的繁华。以及所谓绮罗画,即反映唐代服饰为标识的仕女画。
仕女画发展的早期——汉魏晋时期,画家笔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广袖。在这一时期绘画理论著作中称仕女画为“青工绮罗”。到了唐代,画家的仕女画追求的浓丽丰肥,雪肤花貌,我以为应该把周昉和张萱为代表的仕女画称作“丰肌绮罗”了。
张萱还有一幅《捣练图》则让我明白了捣衣的具体情景和过程,所捣之衣应该包括已缝制好的衣物,因为有“生衣”一说,“生衣”是指没有细加工过的丝帛所做之衣,需要捣软才好穿。再就是捣准备缝制的衣料,就是捣练。“练”是一种丝织品,是一种丝绸加工手段(即脱胶,将生坯加工成白练)。练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草木灰碱性溶液沸煮、日晒氧化漂白,再用杵捣,加强草木灰水对丝胶的渗透能力,使脱胶均匀彻底,才能使丝绸变得柔软洁白。清任大椿《释缯》曰:“熟帛日练,生帛日缟。”可见练是经过捣洗煮过的熟绢。因为经捣软熨平后更为方便缝制使用。所以捣练即捣衣。
有一种解释:“宋元以前,棉花的栽种在中国尚未普及,服装通常只能用丝织品及葛麻等。丝织品当然只能供贵族穿戴,寻常人家大多穿葛麻。葛麻织品最明显的缺陷点就是太硬,穿着不舒服,所以在穿以前需要捣柔软平整。”其实这种解释并不完整,不光葛麻织品,丝织品仍然需要捣后才能柔软,有《捣练图》为证。
由麻织物进而发展至养蚕取丝造衣早在商代社会就已经形成。《捣练图》是一幅工笔重彩画。这幅长卷式的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第二组画两人,一人坐在地毡上理线,一人坐于凳上缝纫,组成了织线的情景;第三组是几人熨烫的场景。
在结构上,熨烫部分非常重要,一条长绢展开,横向连贯画面,使《捣练图》整体显得谐调而富有张力。尤其是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勾首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一丝不苟神态的专注;还有一个淘气的小女童,从绢底下窜行,好奇地探头、嬉戏玩耍,弯腰、侧身、遮首的动作惟妙惟肖,以及烧熨斗炭火炉的扇火女童,为避热而回首的瞬间神态,都生动引人,使得满绢华彩滋生,生机盎然,平添几分情趣。达到“粉为造化,笔写天真”的艺术高境。成为整个画面令人注目的聚焦点。
其次就是表现第一主题的捣练部分,捣练这种劳作显然十分辛苦,画面上四个人,两人屈身执杵下捣,一人握杵稍事休息,左边那位倚杵而立的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虽已累得微汗涔涔,但少倾歇息之后欲再次接班操杵捣练。把捣练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且又不露声色。
画作中间是织线部分,一人理丝,一人缝制新练。理丝者背身侧面坐于碧毯之上,眼随手动,认真而专注;其对面坐贵妇正手捏金针聚精会神地缝制新练,两人一高一低撘配,使得整个画面有张有弛,动中有静,节奏变化,尽精微而有韵致。画者独运之匠心跃然纸上。
张萱之前,以妇女为专题的绘画不多,专画妇女现实生活的就很少见,劳作场面的就更为稀罕。像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一类的画,大都是神仙人物和封建道德戒规相联系的。从这一角度看张萱画现实生活中的妇女题材,其进步意义就非同一般了,尤对于风俗画的提升与发展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但张萱的《捣练图》反映的不是下层平民妇女“万户捣衣”的劳动生活,确切地说表现的是宫庭中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
因为,中国古代宫廷自周朝始就有宫蚕传统。每年春季,皇后率宫中贵妇亲事养蚕取丝、织绢制衣的劳作,以彰显自己母仪天下,虽位居至尊,仍不忘立国之本的桑织,倡导勤劳贤良的妇德。此长卷线条细腻均匀,重彩渲染,鲜亮绚丽,节奏起伏,极富弹性,将宫廷妇人加工白练的劳动场景描绘得精妙绝伦、多彩多姿,画家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令人叹为观止。
《捣练图》并不是唐代才有的,汉魏六朝的“捣衣诗”就带动了捣衣图绘画的出现,早在唐代张萱之前数百年,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东晋南朝画家张墨、陆探微、刘填都画过捣衣图或捣练图。张萱曾以李白“金井梧桐秋叶黄”之乐府而绘《长门怨》,以杜甫的《丽人行》而创作《虢国夫人游春图》。多以宫廷生活题材和乐府诗句作为创作来源,《捣练图》也极有可能是从李白之诗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所得灵感而挥毫,将捣练声声绘在画卷之上的。
捣练还须经过帛在浸泡脱胶晾干后,但在这幅《捣练图》上,画家没有画浣洗,因而元人程钜夫题《张萱唐宫〈捣练图〉》诗说:“月杵轻挥快似飞,霜纨熨帖净辉辉。诗人不识画师意,微咏《周南》浣濯衣。”这说明元人程钜夫不解张萱的《捣练图》为何省略了浣洗。
两晋前后诗歌中多统称“捣衣”,但唐以后诗歌中却多称作“捣练”,唐代有许多关于捣练的诗,描绘了妇女制作练的事,如白居易:“捣练蛾眉婢,鸣榔蛙角奴。”杜甫:“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天清小城捣练急”。
其中王建《捣衣曲》中所描写的“夜深月落冷如刀”“玉钗低昂衣带动”“湿着一双纤手痛”;唐状元、礼部员外郎裴说的诗:“重重白练如霜雪,独下闲阶转凄切。只知抱杵捣秋砧,不觉高楼已无月。”白居易《闻砧》诗中的:“谁家思妇秋捣帛,月苦风凄砧杵悲。”“八仙之首”吕洞宾的伯父吕温在《闻砧有感》诗中也有:“秋月三五夜,砧声满长安。幽人感中怀,静听泪汍澜。”都表现了妇女捣练的悲苦凄切。
而韦庄的《捣练篇》:“月华吐艳明烛烛,青楼妇唱捣衣曲。白袷丝光织鱼目,菱花绶带鸳鸯簇。临风缥缈叠秋雪,月下丁冬捣寒玉。”描述了捣练的美妙情景。
张继诗中的:“万叠银山寒浪起,一行斜字早鸿来。谁家捣练孤城暮,何处题衣远信回”。侯氏《绣龟形》中的:“开箱迭练先垂泪,拂杵调砧更断肠。”以及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后边的几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则表现出了妇女捣衣时对戌边远征丈夫在千里之外无限的思念之情。
还有北宋诗人欧阳修《渔家傲》词中的“:月下风前愁不少。谁语笑,吴娘捣练腰肢袅。”从愁到笑的转换,“腰肢袅”风情万种的美感挖掘,这些诗都使后人对“捣练”一词寄寓了无尽缠绵的想象。后来的“练习”“熟练”等词,就是因此引申来的。
我国古代的捣衣诗、捣练诗的内容,大都包含捣帛、缝制、缄封、寄远,诗中很少直接描绘捣衣的动作,不如绘画形象可以给人以鲜明的形体印象,因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从开元盛世遥远传来,诗与画作的《捣练图》,成为那个传奇年代的见证。
2000年11月13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陕西长安兴教寺一石槽上发现两幅唐代石刻线画“捣练图”。
据报道称:第一幅线刻“捣练图”画面上共有九人,其中八位妇女,一名男子。四名妇女头挽高髻,身穿拖地长裙,上身外套半臂,两两相对,站在放着练帛的砧石前,双手握持细腰杵,舂捣练帛。左侧两位妇女,一人左手拿团扇,头挽高髻,肩披帛巾,回首注视着另一妇女。右侧两位妇女,一人头挽反绾髻,身着拖地长裙,脚穿方头履,拱手持帛巾,另一妇女,头挽高髻,上身穿翻领紧袖衣,下穿长袍,脚穿尖足履,双手袖笼,右肩扛一细腰杵。头戴双脚幞头帽、身穿圆领长袍,脚穿尖足靴,双手袖笼的男子站在最右端,神态安详,目视前方。画面上还有小叶乔木树三棵,阔叶乔木树两棵,修竹三竿,竹笋一支。天空中飞翔有绶带鸟、鹊、雀、鸳鸯鸟八只。山石两处。线刻捣练图的构图布局疏密有致,人物左右顾盼有情。
第二幅线刻“捣练图”画面上有六位妇女。四位捣练的妇女,都是高髻,身穿紧袖拖地长裙,上身外套半臂,一人坐于砧石前,以手翻动练帛,其余三个手持细腰杵,舂捣练帛;左侧手持小团扇,肩披帛巾,长裙拖地、脚穿云头履的妇女,脚前有一狮子狗,应是庭院的主妇,悠闲自得,赏花观流泉,宠物紧跟随。最右边站立的妇女,头饰莲花冠,身穿拖地长裙,肩披帛巾,拱手持披巾于胸前,脚穿方形云头履,神态端庄,目视前方,亦应是庭院里的贵妇。画面上还有小叶乔木树两棵,阔叶乔木树一棵,芭蕉树一棵,枯树一棵,盛开的花卉两株,其它小花草数株;又有亭子一座,山石两处,其中一处山石上,流泉淙淙,藤花垂吊;天空中有绶带鸟,戴胜鸟及鹊、雀鸟儿自由飞翔。
这两幅石刻的《捣练图》明显反映的是长安坊里贵族富户的捣练生活,与张萱的画作《捣练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反映不同阶层捣练的真实生活场景。
《捣练图》的作者张萱(公元713-755年),是唐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开元间(公元713-741年)任史馆画直,也就是皇家宫廷画师。
据说《捣练图》张萱的原作早已失传,现在这幅是宋徽宗赵佶所临的摹作,原存徽宗内府,靖康之难中随诸多书画珍宝被掳至金国国都会宁。因金章宗题签“天水摹张萱捣练图”,故名。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捣练图》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2013年4月13日中国邮政把这幅中国古代名画《捣练图》搬上邮票,1套3枚和1枚小型张。而九年之后的2022年8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又将这幅《捣练图》以中国古代名画系列,发行了一套金银纪念币。该套金银纪念币共4枚,其中金质纪念币1枚,银质纪念币3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我想,中国邮政与中国人民银行,先后将张萱这幅《捣练图》搬上有国家名片之誉的邮票和国家法定货币的金银纪念币,其意义不外乎两点,一是把这幅冠绝当代,垂范千秋,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宝级传世经典画作,介绍给人们;二就是让中国人民永远记住,这一幅画中饱含着中华民族百年的屈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