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宝鸡凤县科协始终坚持“科普+”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思路,通过科学技术普及、新品种引进、新技术示范、新模式推广,让老百姓“有活干,有钱赚,有奔头”,使凤县“特色产业倍增”,农民增收变“输血”为“造血”,“科普+”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助推器、智囊团、主力军、桥梁纽带的积极作用。
未雨绸缪 发挥助推器作用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今年以来,凤县科协牵头,通过老科协为凤县“田秀才”“土专家”申报农艺师、高级畜牧师职业技术职称5人,并联合农业农村、林业等部局,探索总结推广凤县种养模式,促进凤县农民增收。
挖掘凤县“撂荒地”“弃耕地”,推广“玉米+柴胡”套种模式,实现三年三收,促进农民增收;利用现有的花椒园区,推广“花椒+肉鸡”种养模式,降低椒园除草费用,提高花椒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利用蔬菜基地,推广“高山蔬菜”套种模式,开发现有耕地,实现单位耕地面积增产,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凤县中蜂新法饲养技术,提高中蜂养殖质量;总结“房前屋后,田间地投,路旁河边,荒山荒坡,林下地坎”中蜂养殖模式,增加中蜂养殖数量;借助社会资本投入,增加中蜂养殖附加值。
联合县花椒产业发展中心、蔬菜果业发展中心、劳动就业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野生动物保护站等,深入县域花椒、中蜂、林麝等产业发展重点镇村,开展花椒果园管理、中蜂饲养、林麝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6场次,受训人数2500余人次。
创建“科普+产业”进农村品牌,助力乡村振兴。探索总结完善凤县“11111”产业发展模式,即:一名科技工作者,帮助一个“三类户”,发展一个产业,坚持“一站式”服务,年增收一万元以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勇立潮头 发挥智囊团作用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科协组织学科齐全、人才聚集、智力密集的资源优势,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绿色振兴、追赶超越”主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学术研讨。
上半年,在学术研讨方面,收到决策咨询论文或调研报告成果18篇(畜牧11篇、理研7篇),采取“走访座谈、电函审核、会议推荐”的办法,通过筛选初评,推荐3篇参加市级评选工作,有2篇已经被市级评审二等、三等奖。在调查研究方面,申报决策咨询调研课题《乡村科技人才队伍思考》和《凤县中蜂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2篇。
担当作为 发挥主力军作用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高素质农民,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
摸清人才家底,建立健全科技人才信息库。通过各种方式,对全县范围内的优秀人才进行重新摸底调查,优化人才数据库,搭建一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平台,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加大柔性引才支持力度,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工作,加强与大专院校沟通,共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平台,引导科研成果转化,解决产业开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推动特色产业不断开展壮大;搭建人才培训平台,整合科协各渠道的培训资源,分类型、分层次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实训;开设“微党校”“村夜校”“田课堂”等培训平台,创新开展“党课开讲啦”“指尖课堂”“书记打擂赛”“党员舞台”等活动,培训党员骨干、返乡创业创新人员、农村能人等,提升创业致富本领。
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联合科研院所专业团队,围绕各镇村产业特点,开展“田间课堂”“村夜校”技术交流座谈活动,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不忘初心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整合科技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储备式、点菜式、互帮式”培训。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切实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产业发展。成立了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花椒专家技术服务队,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林麝专家技术服务队,凤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蜂养殖科技志愿服务队。
集中开展花椒栽培管理、中蜂养殖、林麝人工饲养管理等各类技术培训400余场次,下乡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100余次,受益群众达3500余人。目前,凤县成功争创“中华蜜蜂示范县”国家荣誉,存栏中蜂9万多箱,实现农民人均蜂蜜增收1000元以上。林麝存栏2.7万多头,稳居全国第一。
借助专家志愿服务团队力量,探索“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围绕镇村实际和产业特点,发挥现有的科普示范村和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朝阳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树立典型。
(刘志勇 赵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