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河,贵州省贵阳市的“母亲河”,也是长江与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尽管南明河经过反复集中治理,却依然严重污染,中心城区段长期处于劣Ⅴ类水质,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2017年、2018年,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先后指出南明河存在的污染问题。
治理南明河迫在眉睫,百姓翘首以盼。
找准痛点 创新施策 面对短时间、系统性解决南明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巨大挑战,贵阳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痛点,系统谋划施策。贵阳属喀斯特地貌,城市用水调度难,土地资源稀缺。因此,开展南明河流域治理,除了有效治污,还要解决景观补水的问题。贵阳市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克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传统治理模式,创新思路,大胆尝试,确定了“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分段式治水新思路,推动原有“末端兜底”向“前端减量、沿途分处”方式转变。
分散建厂 尾水回用 分段处理、化整为零、工程前移。2017年以来,贵阳市累计投入75.91亿元,在南明河干、支流沿线污水量大的区域就地就近新建再生水厂18座。青山再生水厂,其核心污水处理系统位于地下20多米,地面建设有生态公园、水环境科普馆、停车场等,在彻底解决邻避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再生水100%回收利用;六广门再生水厂则位于贵阳市中心繁华地段地下32米,是全国乃至亚洲最深的全埋式水厂,也是全国首个与商业综合体相结合的再生水厂。截至目前,南明河流域再生水厂达到34座,下沉式污水处理厂达16座。这些“长藤串瓜”式的再生水厂,将污水处理能力从2017年的99万吨/日增加到2022年的183.5万吨/日,每天可就近向南明河提供150余万吨生态补水,每年节省跨域调补水达5亿吨,节省调水费1.58亿元。
贵阳模式 成效显著 仅3年时间,南明河治理取得实效。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南明河干流城区段水生动植物种群类型丰富,沉水植物覆盖率已从15%提高至75%。作为全国第一个建设分布式下沉污水处理生态系统的城市,贵阳综合治理南明河流域的成功实践,为同类型城市河流的治理贡献了“贵阳方案”。
从小生活在南明河边的居民许萍告诉记者:“以前这河水又黑又臭又脏,简直不敢到河边来。经过大力整治,现在水清景美,空气又好,我每天都要到河边来走一走。”
碧波荡漾、白鹭蹁跹,南明河又流进了人们的生活里。
(据《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