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2022年是乡村振兴由谋篇布局进入具体施工阶段的关键一年,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于强化乡村全面振兴的思想保障、进一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丰富乡村产业发展业态、保护传承优秀农耕文化、培养大批高素质农民队伍,对农业农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我省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今年,由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对接科工贸,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近两年来,随着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文旅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在陕北、关中、陕南各地持续绽放活力。
陕北:乡村旅游赋能区域发展
近年来,延安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不断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把农耕活动、乡村旅游与红色文化结合起来,走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之路,助力乡村振兴。
延安市宝塔区万花山镇佛道坪村通过充分挖掘陕北窑洞特色,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题窑洞和民居院落,开发了民俗度假酒店、佛道岭森林养生运动公园、毛家古寨等项目,实现了产业旺、农民富、乡村美。
佛道坪村的发展变化是延安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旅游的一个缩影。如今,延安依托红色旅游资源,带动周边村镇形成集红色文化培训、绿色生态、民俗文化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中:人才培育夯实乡村发展根基
烧鸡公、豉油鲈鱼、药木耳炒土鸡蛋……这些光是看着就让人垂涎的菜品,在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窑店街道刘家沟村文化广场扎堆出现。这是西咸新区为增强辖区乡村旅游餐饮经营单位的烹饪技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水平、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而举行的乡村旅游技能培训活动。
活动聘请了专业老师现场授课,以中式烹调乡土特色菜品、乡村旅游知识、餐饮服务技能、餐饮礼仪等内容为主,重点针对农家菜的制作及烹饪进行了实操训练,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让乡亲们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烹饪技巧。
接地气、实打实的公共文化服务下沉基层,为乡村文化建设指明了新方向,为培养和锻造出引领乡村振兴的骨干人才提供了新思路。
陕南:生态红利惠及乡村群众
在安康市汉阴县漩涡镇境内,有一片1.2万余亩、距今逾250年仍在使用的梯田,也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然而,就在10多年前,由于交通不便,这里的生活条件还特别艰苦。
2012年春,中国第一座移民生态博物馆正式向全国开放,被列为陕西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十大新发现”之一的汉阴县凤堰古梯田迎来第一批外地游客。这片“春观油菜花开,夏享耕作插秧,秋品金色稻浪,冬会遍山麦绿的人间福地”,很快便有游客慕名而来,呈现出春季旅游车辆拥堵10多公里的“爆棚”景象。
近年来,汉阴县按照规划先行、彰显特色、打造精品的思路,从凤堰古梯田移民生态博物馆景区保护、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划,先后投入3亿余元资金用于基础配套、文物修复、文旅产品开发等具体项目。得益于汉阴县“文物+生态+旅游”的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深入发展,生活在古梯田区域内的村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鼓励文化旅游与相关行业,以及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用“文旅+”“+文旅”融合发展赋能乡村振兴,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文旅融合之力。
(秦 毅)
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今年,由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共同编写的《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全面总结了2021年全国农民教育培训情况,系统调查了全国30个省、164个区县、近万名高素质农民发展状况,重点测算了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深入分析了高素质农民发展特点,研究提出了促进高素质农民发展的对策建议。
报告认为,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扎实有效,农民职业教育稳步推进。
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呈现五大特点。
一是高素质农民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并呈现区域性差异。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指数领先,西部地区居中,东北地区相对滞后。
二是高素质农民队伍结构逐步改善。高素质农民队伍相对年轻,68.03%高素质农民的年龄集中在36-54岁之间;高素质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0.98%,22.20%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接受中职、高职、本科等学历教育,92.67%的高素质农民接受了农业生产经营相关培训,高素质农民职业技术水平持续提升;高素质农民新生力量充足,一大批新生力量加入高素质农民队伍,占比达49.49%。
三是高素质农民产业水平不断提升。16.67%的高素质农民从事加工业、休闲业、社会化服务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62.32%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农业经营农户,51.97%的高素质农民实现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生产。超过50%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加入合作社或与农业企业建立生产经营关系提升组织化程度。24.53%的高素质农民拥有绿色农产品标识。超过60%(59.77%)的高素质农民通过互联网购买农资或销售农产品。
四是高素质农民收入水平持续增加。2020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达到3.69万元,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万元)的84%。29.72%的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大于等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2019年,高素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均纯收入提高了11.82%。
五是高素质农民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71.77%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20.86%的高素质农民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17.72%的担任村干部,2.99%的担任县级以上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积极为推动乡村有效治理、促进地方农业农村发展作出努力。
报告指出,尽管当前高素质农民发展政策环境良好,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和改善。农民教育培训的地方重视程度还不够、体系尚不完善、教育培训供给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有贷款需求的高素质农民中,仍有33.29%的贷款需求不能满足;仅9.44%的高素质农民享受到城镇职工医保,13.63%的享受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仅16%的高素质农民希望子女继续从事农业工作。这些问题与当前尚不完善的土地、产业、户籍、人才制度息息相关。
报告建议,今后推进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要重点关注“政策环境、供给能力、成才通道、共同发展”四个方面。建议,一是各地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从产业发展、收入水平、生活保障等方面加快构建有利于高素质农民发展的政策环境;二是进一步强化规范引领,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巩固基础支撑,采取多种措施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供给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大高职扩招力度,提升农民职业教育质量,持续为高素质农民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有效衔接的一体化人才成长通道;四是进一步强化分类指导,针对不同地区高素质农民发展制约因素,分类分区、精准施策,缩小地区差异,促进高素质农民共同发展。
(李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