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基层在行动
宝塔区冯庄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以文化聚民心
  近年来,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杜坪村立足群众参与、群众满意、群众受益,坚持政府搭台、群众唱戏,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潜移默化地引导村民在思想上崇德向善,在行动上开拓进取,真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把文化“送上门”
  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先后建成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配套完善村民文化广场、老年活动室、健身走廊等,为广大村民开展文娱活动提供了场所。精心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墙绘,全面展示党史文化、移风易俗、村规村约、文明乡风、传统民俗等,让广大村民潜移默化地感受红色文化、经典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内涵。以丰富文化活动载体为抓手,主动开办“青年夜校”,成立以党员张延瑞为主的理论宣讲队、以村民吴登荣为主的文艺表演队,广泛开展九九重阳敬老、广场大秧歌比赛等活动,将国家的惠农政策、身边的新风新事编成说书、快板、对唱、歌舞等进行表演,寓教于乐地宣传了政策、法律以及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丰富村民休闲文化生活,让百姓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文化设施完善和文化所带来的魅力,真正地将文化“送上门”做到实处,不仅加强了文化振兴,而且联系了群众,将文化振兴融入到广大群众日常生活。
  坚持传承、创新相结合,让文明“扎下根”
  深挖文化内涵,积极移风易俗。深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广泛收集整理农耕文明中乡规民约、“杜氏”家族家训中蕴含的道德资源,精心制定以“十个倡导、十个严禁、十个没有”为主题的村规民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教育、移风易俗、环境卫生整治等内容纳入其中,重点通过“积分评议”“红黑榜”等做法,加大对农村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治理,使村规民约真正成为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
  发挥能人优势,弘扬时代新风。立足农村“熟人社会”实际,全面推行“一月一事一议一公开”充分发挥姜延龙等优秀老教师、退休回村人员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把问题发现在萌芽、化解在村组,从源头寻找问题,不要让简单的问题或者事件复杂化、放大化,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在群众身边树典型、立标杆,让叶银莲、王楠、吴登贵等“凡人”好人好事“上榜”,让全村都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风气,每个村民都向本村的优秀代表学习,争取向他们靠齐,全村崇德向善、健康向上的风气日益浓厚。
  坚持彰文、兴旅齐步走,促文旅“结硕果”
  力保传统风貌,实现乡愁可寄。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基础上,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村落格局、风貌、田园景观及存有环境,通过把村民们使用过的犁、耙、石磙、石磨等生产生活工具精心收集、留存布展,试点打造马珍芳等传统院落,不仅让在家村民增进了民族民俗情感和家乡文化自信,而且吸引了大批游客到乡村旅游。通过开展“果蔬采摘季”“瓜果丰收节庆”等活动,推出一系列集赏美景、享民俗、品文化等多元化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项目,进一步全面展示了杜坪乡村文化魅力。
  积极传承工艺,确保户户有产。坚持延续传统、严把工艺、挖掘特色,鼓励引导农户开发制作石磨豆腐、瓦罐豆芽、黄馍馍、油馍馍、土蜂蜜等“旧时味道”系列传统美食,设计开发挂饰、剪纸、腰鼓等“儿时记忆”系列传统手工艺,在村上建成“冯庄味道”配送站,初步吸纳全村20余户农户加入“冯庄味道”手工制品制作销售,引领带动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舌尖上的乡愁”“小时候的追寻”已成为杜坪群众实现奔富共小康的强大助力。
  据了解,宝塔区冯庄乡杜坪村在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本村的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以文化促发展,以文化振生产,将经济、生活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全村的村民经济有了可观的收入,生活有了基本保障,精神有了忠实的寄托。全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正在不断提高与完善,让杜坪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成功代表之一。
  

(本报记者 高世杰)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