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康市上下逐“绿”前行,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以绿色新实效推动安康高质量发展,以实干实绩守护生态安全底线,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使这颗“秦巴明珠”更闪亮、生态底蕴更深厚。
9月27日,由陕西省生态环境厅主办、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承办、陕西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协办的“展现新成就、喜迎二十大之两山实践陕西行”主题采访调研活动在安康市平利县启动。
由本报与中国环境报、三秦都市报、凤凰网、西西新闻等组成的联合采访团,在为期三天的采访调研活动中,先后走进安康市平利县、镇坪县、岚皋县、石泉县,深入调研考察安康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方位展示安康市生态创建工作创新成果、生态环境变化、民俗风情、地域文化。“老记”们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双眼阅读山河,用文字记录变迁,向人们展现了一幅幅生机盎然、蓬勃奋进的美丽陕西新画卷。
平利: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平利县属高纬度、高海拔特色绿茶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茶叶资源丰富,产业链条完整。
平利县女娲凤凰茶业现代示范园区位于蒋家坪村,沿着茶山拾级而上,漫步茶林,“老记”们一边聆听着原村支部书记罗显平回忆讲述习近平总书记调研考察示范园区的每个细节,一边用镜头不时记录着茶园的美景。
“2020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蒋家坪村凤凰茶山考察脱贫成效,在这里作出了‘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等重要指示,为我们继续发展好茶产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赢得了机遇,那天我一直紧紧跟随在总书记身边。”罗显平介绍道。
从罗显平的口中得知,蒋家坪茶园建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由原凤凰乡政府举全乡之力修建了这个茶园,总面积1200亩,是平利有名的乡镇企业,后来由于乡镇企业改制导致茶园逐渐荒芜,2014年脱贫攻坚开始,村党支部通过“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引进凤凰茶业公司承包经营,投资了1000多万元,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车间,同时对所有的老旧茶园进行了改造,现在每年生产茶叶达15吨左右,产值达到了400多万元,带动贫困户106户348人,人均年增收超过1000元。茶园海拔595米,前面还有一条黄洋河,也就是汉江的支流,每天早晚云雾缭绕,四面青山环抱,没有任何污染,白天光照非常充足,茶叶不打任何农药,生产的茶叶口味浓,含硒元素有利于人体健康。
“当时,总书记站在门的这个地方,说了我们这里三个好,生态好、环境好,空气好。”登上茶园顶部的罗显平望着远处如画的村庄自豪地说。
在茶园的山腰上有观光的楼梯,楼梯的不远处写着八个字“云约平利 畅游茶乡”。两年来,蒋家坪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的“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这个核心,围绕茶旅融合,打造以凤凰茶山为主的集观光、体验、休闲、民俗文化、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现代化乡村精品旅游景点,创建成功3A景区,完成改造提升茶园1000亩、新建高效茶园350亩、改造老劣茶园300亩,全村茶园总面积达到2750亩,产业带动农户从之前106户扩展至188户,户均产业多增收500元。整合项目资源资金,通过旅游环线公路改造绿化提升、垃圾污水处理站、民宿客栈建筑风貌改造等项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蒋家坪村已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村容村貌极大改善、民风建设成效显著,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空前高涨。2020年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同时被授予“两山理论教育实践基地”。
“硒雾润古茶,康养马盘山”,位于平利县城关镇陈家坝村的马盘山旅游度假区,距安康市区四十五公里,距西安重庆三百公里以内。自然资源禀赋良好,森林覆盖率高达80%,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3.9℃,负离子含量达到三万个每立方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这里民宿、木屋、房车、星空酒店依山而建,隐于森林之中,零距离欣赏自然风景,远离城市的喧嚣。四季绿野葱茏,山环水绕,烟霞飞动,云雾舒卷,15000平方米的跑马体验场,极具特色的蒙古餐饮大营,将蒙古文化和陕南特色融为一体。坐拥天然森林,怀抱千亩古茶园,远观云山雾海,呼吸清新空气,极目远眺,景色宜人。本着习近平总书记“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来源”的指导精神,马盘山设有研学营地30亩,研学基地4500亩,适合广大中小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来我们这里,既能探寻生态休闲农业,又能尽享森林康养之乐,还能感受劳动研学之美,既望得见山,又看得见水,还记得住乡愁,是‘两山’理论最典型的实践之地。”马盘山度假区的负责人叶付楷对记者们说。
镇坪:“药农旅”融合引领产业振兴 “我们镇坪位于中国地图几何中心,陕、鄂、渝交界之地,属秦巴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是‘自然国心’、陕西‘南大门’。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万个,是‘天然氧吧’‘洗肺中心’、中国长寿文化之乡。四季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50天以上,空气质量稳居全省第一。”在镇坪县,陪同采访的副县长胡高琼热情地向记者团一行介绍说。
镇坪自古“无地不药、无农不药”,宜药面积40万亩,中药材资源1026种。镇坪黄连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是名副其实的巴山药乡。在镇坪县农科所,记者团一行目睹了镇坪县中药标本和野生药材驯化规模化育苗工厂,见证了镇坪县“中药首位”发展的规划和规模。从农科所负责人处得知,发展中药首位产业是镇坪县进一步推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的战略,“山上建基地,山下建工厂”,开发药旅融合发展产业,实施规模标准化种植“五朵金花”,即黄连、玄参、绞股蓝、葛根、重楼5个主要品种,适度发展五味子、当归、党参、百合等药食同源品种,推动规模化经营,形成中药首位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预计到2025年,全县中药及相关产业规模将达到30亿元以上,其中中药种植业产值10亿元,中药加工业实现产值10亿元以上,带动中药养生养老、健康旅游业等三产营业收入10亿元以上。
在“国心之眼”的规划馆里,记者们深刻体会到了镇坪旅游资源之富集,高山草甸蜿蜒延绵、原始森林遍布山脊、险滩叠瀑环接河溪,是一幅移步换景的山水画卷。汉江一级支流南江河纵贯全境,河流水质常年稳定在二类标准以上,富硒、富锶矿泉水藏量大。“在坚持实践‘两山’理论的历程中,我们镇坪立足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缔造绿色引擎,激扬山乡转变,连续6年荣获市对县考核优秀奖、连续3年获得省级县域经济监测争先进位奖,先后获得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30余项中省殊荣。”安康市生态环境局镇坪分局局长唐军介绍说。
在镇坪县以北,距离县城26公里处,有一个“药农旅”融合发展的友谊村,全村大多数人都是移民。全村总面积25平方公里,森林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负氧离子平均含量达3万以上左右。近年来,友谊村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紧扣“两山”理论,山上种药材、山腰兴建民宿、山下做加工,打造了一条“药农旅”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
“村子实行1+n馆的新型模式,利用村民的一技之长和宅基地,规划设计成集体验、观赏、销售为一体的平台,目前已做好的有腊肉馆、微酒馆、微客栈等形态的小微园,促进群众增收。友谊村还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百亩,宅基地3000平方米左右、林地万亩统一打包给招商企业桂花能源集团,走公司组织引领,农户广泛参与,从万亩黄连基地到加工研发康养产品,衍生到14栋高端康养民宿,实现村集体、村民、企业共赢共富。”友谊村第一书记汪杜娟介绍说。
汪杜娟还讲述了一个王姓村民从“五保户”到农家乐老板的致富故事。“以前的友谊村山高路远,王某腿脚不便,家里特别贫困,起初他是村上的五保户,后来又成了低保户,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村里结合他的特征合作为他办了农家乐,随着村里生态旅游的发展,王某农家乐的生意好了起来,整个人状态也好了,主动退出了低保。去年底,我们村上又通过这种‘集体+’的模式给他投资,对他的农家乐进行改造,改造后他每天招待3-5席以上,现在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思想上跟从前判若两人,已经变成我们村的示范模范户了。”截至目前,友谊村辖区内产业发展链及项目建设链可使70个劳动力在本村稳定就业,年增收5000元以上,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
胡高琼表示:“黄连虽苦,但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甜蜜的日子、带来了经济收益。生动的‘两山’实践,让镇坪乡村因生态而美、产业因生态而强、群众因生态而富,高品质的‘绿水青山’正加速转化为高价值的‘金山银山’,创造出县域发展的亮丽品牌”。
岚皋: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共赢发展
9月28日下午,记者团一行到达岚皋县。
岚皋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林业大县。近年来,岚皋县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论,积极践行“生态立县”战略,紧扣“生态、宜居、宜游”建设目标,环境优先,因地制宜,山林经济抓“五园”、林下经济抓“特色种养”,不断厚植绿色生态优势,将“岚皋绿”绘就成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的最亮底色。
“九山半水半分田”,天然的富硒带孕育了魔芋、茶叶、猕猴桃等品质优良的岚皋农产品。然而由于地偏人稀,产业基础薄弱,“藏在深山无人知”。作为几年前无人问津的“空心村”到现在陕西面积最大的山地猕猴桃种植基地,岚皋县宏大村借助优质生态资源,逐步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了由落后小山村到新型美丽乡村的华丽转身,架起了一座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桥梁。
“我们岚皋宏大猕猴桃走的是高端品质路线,依托陕西猕猴桃产业东扩南移战略,以南宫山宏大村为核心区,在全县10个镇43个村新建了51个猕猴桃园区,发展猕猴桃种植基地3.62万亩,现已逐步形成规模,我们的品种主要是绿心的徐香和翠香,远处那些棚子是山羊和土鸡,后面还有万头猪场,对养殖畜禽产生的粪便,我们建立了沼气池储存发酵和再利用。我们的理念就是生产一体循环,保护生态环境。”岚皋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办公室副主任谢利华介绍说。目前每年可带动附近500多农户增收,年支付劳务工资180多万元,支付土地流转金80余万元,促进村集体年增收9万元以上,户均年增收2700多元。
发源于大巴山深处的四季河位于安康市岚皋县南部,是岚河的一级支流,岚皋县的四季镇就因四季河而得名。早在2017年,四季镇就率先在全县率先探索推行了“三长治河”模式,据岚皋县四季镇镇长陈守勇介绍,该镇在不断巩固和深化“三长治河”管理机制的同时,充分运用好网格化管理、联勤联动和巡逻员三个队伍,通过奖励激励、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工作机制,下大力气整治环境,修复生态,取得显著成效。
如今的四季镇,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四季镇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全力打造山水相融、田园风光旅游胜地。著名的“山水农旅”融合的“杨家院子”,建立了一条“山上绿色种养,山下农家消费”的产业互动链条,全镇1200余人通过兴办产业、流转土地、入股合作、订单销售、务工就业被嵌在乡村旅游产业链上,直接和间接带动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收入128.3万元,2021年杨家院子及周边接待游客量已达60余万人次,创综合收入2300余万元。通过实现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发展,将“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先后获评国家AAA景区、国家首批旅游示范村、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美丽乡村标准化示范村等荣誉。
石泉:好生态催生发展新活力
石泉县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自然环境独特,水系丰富,共有456条江河沟溪、15个小型规模以上水库。为管护好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石泉推行“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四长司法衔接机制和“河长办+督查办+考核办”三办督办考核机制,实现河湖监管与司法监督无缝对接,河湖长制工作由县河长办、“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县考核办三办联合督办考核,为建设“水清、岸净、河畅、景美”的河湖生态环境提供法治支撑和组织保障。
近年来,石泉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立足石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过程,全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文化旅游名县、西北生态经济强县为战略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池河镇明星村是西北第一蚕桑大村,该村坚持实践“党建引领、产业支撑、业态融合、旅游兴村”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三产融合,培育形成蚕桑、养猪、养鸡和乡村旅游四大产业,2021年全村年养蚕6000张、出栏生猪3.6万头、养鸡20万只,接待游客100万人,全村总产值达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8万元,群众人均收入20478元。在一家民宿院子内,一位姓杨的阿姨向记者团介绍说,她家的土地已经流转给村集体,一部分宅基地也承包升级改造成民宿,由村民入股的旅游公司统一代管经营,她每月还能从公司领取2000多元工资,这样既解决了工作还提高了收入。
明星村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盘活了土地、房产、桑园、山林、库塘、公共设施等闲置资源,让分散零星的资源资产集中一起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了桑园变景区、旧宅变民宿、农民变股东的美丽蝶变,围绕“两山”理论思想,从传统农业村转变成了宜游、宜业、宜居的旅游示范村。还通过三产融合,依托蚕桑主导产业,实施了全产业链开发,从单一的栽桑养蚕向叶桑、果桑、蛋白桑、观赏桑多方面发展,建成高效桑园、果桑采摘园、蛋白桑体验园、品种桑博览园、古桑观赏园等,还发展了桑园养鸡、桑园套种等。围绕蚕桑副产品开发出了桑叶饼、桑葚干、富硒蚕蛹、鎏金铜蚕文创产品等。围绕打造研学基地、康养基地、实施“吃住行游购娱”业态培育,开发蚕桑宴等,融合发展,提高了综合效益。明星村共吸纳全村1600余人融入产业链,带动群众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还吸引20户返乡创办农家乐、民宿、特色小吃及手工作坊,走出了一条推窗见景、开门迎客、就地转岗、居家经营的增收之路。
从打造宜游、宜业、宜居“三宜”石泉,到建设全国“两山”示范县、全国文化旅游名县、西北生态经济强县“三县”定位,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石泉县不断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俯瞰今日之石泉,林海浩瀚、古木参天,林网环田、碧水围城,一草一木、处处生机,一幅幅生态美卷,令人目眩神迷。
(王 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