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文旅厅、省教育厅联合印发《陕西省文化艺术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南(暂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中所指的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进行音乐类、舞蹈类、美术类、戏剧戏曲类、曲艺类及其他文化艺术类课程培训服务的非学历培训机构。
审批登记实行属地管理,由举办者向当地区(县)市场监管部门、民政部门或行政审批部门申请培训机构名称预先核准,后由当地区(县)行政审批部门审核发放办学许可证。再申请申请营业执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即可开展培训。
据了解,2019年2月25日,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应急管理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曾印发《陕西省校外培训机构设置指导标准》。与此前发布的标准相比,《指南》在培训机构的场所面积、专职教师数量、资金监管等方面均有调整或新增规定。
教学场所 培训场所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0平方米 《指南》新增“培训场所建筑面积不得低于200平方米”,同时将“培训机构教学场所面积应不少于办学场所总面积的80%”调整为“教学用房建筑面积应不少于办学场所建筑面积的2/3”。
将原“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教学用房建筑面积不得少于3平方米”的说法,细化为“且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3平方米。其中舞蹈类、戏剧类等同一培训时段内生均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确保不拥挤、易疏散。”
此外,新增办学楼层的要求,“办学场所楼层不得高于5层,其中培训对象含有小学生的办学场所楼层不得高于4层,培训对象含有3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办学场所楼层不得高于3层。”
美术类培训教室应具有良好的采光条件 《指南》对不同类型培训教室的硬件设施进行了明确要求。
音乐类培训教室应做好室内音效和隔音设计,一般应配备保障教学的音乐器材、多媒体等教学设施。
舞蹈类、戏剧类培训教室地面应铺设舞蹈专用地胶或地板,应配备通长照身镜和可升降把杆等设施。
美术类培训教室应具有良好的采光条件,当采用灯光照明时,应避免教室内过暗或过亮,确保光线充足、柔和,避免眩光。
收费监管
单科不得一次性收取超三个月费用 培训机构应规范收费,营利性培训机构应根据市场需求、培训成本等因素合理定价收费;非营利性培训机构按照当地统一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收费。
培训机构收费项目及标准应向社会公示,自觉接受有关部门和群众的监督,单科不得一次性收取或变相收取超过三个月或60课时(每课时/45分钟)的费用,所有资金应交由具备资金监管业务资质的银行统一监管。
开办资金
新增“开办资金应不少于30万元”
将原“专职教师数不得少于教师总数的1/3”的要求调整为“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专职教学、教研人员原则上不低于机构从业人员总数的50%”。
新增“培训机构聘用的教师应具备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并持有政府部门颁发或认可的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教师资格证》或相应的职业(专业)能力证明”的要求。
新增培训机构“开办资金应不少于30万元,须经法定机构验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使用”以及明确要求培训机构名称应含有“培训”字样。
新增“重要场所实现视频监控全覆盖,视频数据保存时间不少于60天”,并应按照培训机构规模配备安保人员,安保人员应掌握治安、消防、防暴等常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能熟练使用通信、治安和消防器材,并持有相应职业技能证明。
新闻观察
机构从业人员:“指南”旨在规范管理机构运营成本将会增加
据了解,今年以来,多地出台了关于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准入指南的相关规定,大都从设施条件、从业人员、教学要求及培训材料、审批登记、资金监管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但各地的细则也有不同,比如,在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场所面积上,浙江等省市文旅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没有总面积的要求,仅对生均面积作出要求。同时,浙江取消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办学许可证”,但需要向文化和旅游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申办材料,符合条件的培训机构可获得审核意见书,再办理营业执照或者民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
对上述变化,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从业人员一致认为多地密集出台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准入指南等规定,旨在推动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比如,按年龄新增培训机构的楼层要求、安全要求等。且依据此前标准的实际执行情况,制定了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标准,比如对培训机构的教室设施制定分类标准等等。
“比如,对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实施严格的资金管理,纳入监管平台统一监管,使其不可任意处置使用学员预付费。因此,机构大规模投资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卷款跑路等情况将得到有效控制。”一机构从业人员说,“从2022年起,西安市的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相继登入了统一平台,已基本纳入监管体系。”
对“将机构专职教师的占比增加到50%”的要求,一机构从业人员认为此举可提高培训机构教师的稳定性、提高师资质量,保证机构的教学质量。但同时“聘用专职教师,培训机构需为其提供基本薪资并缴纳社会保险,也增加了机构的运营成本,尤其在疫情背景下,可能使得很多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的压力突然增加。”该机构从业人员说。
(付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