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源于生活。民间艺术,顾名思义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乡土的艺术,它源于乡民的日常生活。祭祀、嫁娶、婚丧、庆典都是民间艺术表现的舞台,乡民的日常生活是民间艺术形成发展的土壤。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深刻地阐述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实、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拙,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
民间艺术是世代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反映了地方的风俗和传统,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民众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都通过民间艺术表达出来。民间艺术的创作群体主要是乡民,他们自娱自乐地进行创造,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流传下来成为了现在的民间艺术,带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创作者运用朴素的手法,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使得创作出的民间艺术作品随性自然、趣味横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当前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熟,数字绘画和雕塑可以轻松重现经典艺术作品,甚至出现了人工智能绘画技术,艺术创作似乎逐渐不再是人类的专利。面对这样的冲击,民间艺术这种以手工艺品居多的艺术作品似乎更加的边缘化。但信息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区域差异变小,艺术逐渐同质化,缺乏民族特色的艺术品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对传统的民间艺术的传承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民间艺术由于自身生产方式与功能需求的限制,逐渐的被人类所淡忘,取而代之的则是当今各种高科技、现代化、信息化的批量化产品。民间艺术的局限性导致它逐渐与社会发展脱轨,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发展问题。那么如何更好的传承民间艺术,让民间艺术在当代社会获得广泛的认可,促进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实现民间艺术的创新发展。由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陈丽伶所著的《民间艺术与设计》一书,对此进行了解答。
这部著作正是应设计发展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需要而撰写。作者对民间艺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民间艺术与设计创作的系统框架。研究民间艺术与设计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探究当今设计发展存在的内在规律。初步构建了民间艺术设计应用的方法体系,为民间艺术的现代化转型贡献一份力量,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对艺术进行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对民间艺术的创新不可简单照搬,不可时尚化。民间艺术的内核就是“无功利主义”,是“自娱自乐”的创作动机,是“坦然随意”的创作心态。若是为了功利目的而生搬硬套,那就不再是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创新设计需要在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而不可操之过急。
正如西安美术学院赵农老师在序中提到,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和人文主义理想的结合,必将具备人类共有的先进文明特征。民间艺术,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的积极选择。随着日常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水平的不断提高,设计是改变民间艺术与社会发展脱节的方法,以适应当代民族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设计必将作为一种文明的生产方式,导引着人们进入高尚的生活空间。
这部《民间艺术与设计》初步构建了民间艺术与设计的学科体系,填补了民间艺术在当代发展策略方面的空白,为民间艺术的现代设计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出版有助于民间艺术的设计和传承,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补中国设计在现代化背景下的不足。同时,它提出了民间艺术发展的新策略,拓宽设计的新思路,让民间艺术设计作品符合当代民众的需要,让传统文化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熠熠生辉。
希望此书能够被读者喜爱并且被业界认可,也希望通过此书吸引更多学者参与到民间艺术的现代化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来,从而推动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王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