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以数字化展教赋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 陕西科学技术馆 李雪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科教、人才和创新成为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的再一次深化拓展,又对未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战略确定了政策方向。
  就发展动力演进的理论规律和政策体系的现实需要两个维度而言,科教、人才和创新应形成“三位一体”的有机系统,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因此,推动科学普及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将科教、人才和创新聚合为有机系统的纽带。而科普活动中的数字化展教则是推进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理论”的基本要求
  “两翼理论”是对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补充和深化。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无一不源于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和对创新的追求。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内容,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动力保证。如果将创新水平定义为国家发展竞争能力的显性标识,那么科学技术水平就是决定创新水平的隐形基础。
  科技普及对科技、人才、创新“三位一体”的纽带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普及水平、公众科学素养和人的现代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当一个国家国民科技素养和科技普及程度越高时,就必然产生更大规模和高水平的科学家与科技人员群体,必将在更大程度上获得更显著的创新发展水平和创新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创新发展水平越高,也显示国民科学素养总体水平越高,对高质量科普供给的需求就越高。即,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具有内在的协同联动属性,二者在共同推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反之,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任何一“翼”的缺失弱化,都将使上述三者间的循环难以实现,最终导致创新失败或能力丧失。
  因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将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提升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提升科普质量效能、增强公众科学素养,构建反映“科学技术和科学普及同等地位”的制度体系等都提出了紧迫的要求。所以,用现代前沿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科普展教,改变传统科普活动内容单薄、形式单一、分布不均,受众接受程度不高等弊病,以高质量科普行动推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人才和创新的融合循环,将为构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一体两翼相关制度提供坚实的发展基础。
   数字化展教是推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作为科技馆等科普施教公共平台的核心业务,科普展教活动主要由科教平台将上游科技领域的知识、原理、成果、发展、应用等等相关环节进行梳理整合,使之成为尽可能易被受众理解的系统性科普资料内容。再通过向业务下游的施教对象进行展示、宣讲,从而起到扩散科技知识、提升社会公众科学素质的专业性公共服务活动。
  首先,数字化展教是传统科普活动数字化转型的标志。数字化转型是“建立在数字化转换、数字化升级基础上,进一步触及公司核心业务,以新建一种商业模式为目标的高层次转型,也是开发数字化技术及支持能力以新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数字化商业模式”。由此,科普数字化转型是通过信息、网络、触感信号模拟、虚拟场景渲染渗透等数字技术对科普展教业务全过程的进入、替代,在科普内容选定、制作、展示、说明以及受众选择、内容投放等全方位全流程进行数字化渗透和重构,从而实现传统科普向数字科普的转变。
  其次,数字化展教在提升科普效果和科普地位方面具有传统科普无可比拟的优势。数字化展教借助信息、图像和网络技术,具有场景感知化、全天侯、无缝隙、全覆盖和订制化、精准投放等特点,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科普因施教方式单一、受场地、时间(甚至天气)、科普材料来源、受众水平等客观条件限制而导致的展教效果不佳、社会公众科技素养提升缓慢以及区域发展不均衡、科技馆等科普平台规模化体系化程度较低等问题。不仅如此,数字化展教还能根据受众选择,灵活组织内容,通过视听触感等模拟场景,实时满足受众兴趣偏好,激发受众的兴趣感和求知欲。与传统科普展教相比,数字化展教大幅拓展了科学普及的外延,提升了科学普及的效果。
  第三,数字化展教推动了科普平台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内容来源方的融合对接。互联网和数字化消除了传统自由市场经济中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一方面,极大地降低了科普平台对科普内容的搜寻成本,使前者能够根据科普目标和发展需要方便自由地搜寻、编辑和利用科普资料信息,最终促进“人的现代化”提升。另一方面,科普平台和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便于科研专业人员加入科普展教行动。既提升了科普展教的质量,也有利于科研机构对相关成果的继续优化和市场化转化。
  第四,数字化展教有利于科普平台自身的发展。数字化的展教形式,要求未来的科普工作从业者群体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敏锐的前沿意识、清晰的逻辑思路、熟练的编辑能力。能够将学术化的科技成果等转换成适于科普的数字化视听内容。为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在重点工程一节中明确强调要加强专职科普队伍建设,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建立高校科普人才培养联盟,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推动设立科普专业。位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三大战略核心枢纽的科普平台,在高技术展教方式和高水平科普队伍的支撑下,必将与科技创新“比翼齐飞”,真正处于和科技创新的同等地位。
  实现数字化展教的路径
  首先,推动科普展教数字化应成为各级政府科技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重点领域。长期以来,促进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的产生、应用是科技政策关注的重心。医疗、社保、教育等有效供给和均等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这些政策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但将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置于同等位置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不足,也使得科普展教活动的质量提升缓慢。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向科普工作倾斜更多政策资源、财政资金和服务要素,加速科普展教的数字化转型和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应纳入各项政策未来工作的重点内容。
  第二,进一步优化以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等科普平台互联互通的分级体系建设。当前,科普平台配置和业务能力的区域性差异是国民科学素质在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在传统科普设施平面网格分布条件下,对设施和人员结构的区域间调整,是改变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和差异化的主要途径。这一建设过程不但缓慢而且伴随宏观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充满不确定性。科普展教的数字化转型为消除科普事业的二元结构提供了新的契机。类似于医院的分级认定制度,当各类科普设施的配置结构由平面网格结构重新整合为金字塔型结构时,经济和科技发达地区的大规模、高水平科技馆、展览馆等科普平台就成为金字塔顶端的科普内容输出方,通过网络实现城乡间、区域间科普内容的共享,从而解决基层科普组织弱化缺位,从根本上扭转区域间科普水平差异问题。
  第三,提升科普平台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水平。提升设备设施的数字化水平,是数字化展教的必要条件。是数字化展教从内容获取、编辑制作、价值提炼、精准投放、信息安全等全过程都需要高速互联网、高性能电脑、高分辨率影音处理与播放设备、高安全性加密传输通讯设备等软硬件的配套支持。这是传统科普活动主要依靠固定场地展板、模型、图文讲解等所使用的设备材料完全不能承担的。在推进设施设备数字化的过程中,可通过增加公共财政预算、产学研+科普平台协作、混合所有制运营等多种方式,解决数字设施的更新问题。
  科普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两翼理论”的实际表现。而融合先进技术和供给能力的科普数字化展教,是推动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通过数字化展教,推进科普平台结构性改革,促进科普平台的信息化数字化,构建“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制度安排,是未来科普工作的重要方向。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