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群辉:传承工匠精神书写车桥故事
他承载着光荣与梦想,挥洒着激情与汗水,肩负着使命与担当在车桥行业艰难探索十余载;他不惧艰险,敢于拼搏,攻坚克难,忠于职守,用工匠精神让公司产品从量的发展到质的飞跃。他就是陕西汉德车桥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周群辉。生活中,他平易近人,乐观向上,是值得交心的好朋友;工作中,他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是团结合作的好同事。自参加工作以来,周群辉斩获省级奖项2项,潍柴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陕汽集团奖项2项,公司级奖项7项,申报商用车车桥行业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主持公司级项目5项。
坚持不懈的学习和创新、追求卓越的技术与精益服务、敏锐捕捉客户的需求点、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服务是周群辉取得优异成绩的法宝。作为商用车车桥行业的研发人员,他能真正了解终端客户需求、市场现有产品痛点、公司产品的不足,最终设计出值得信赖的产品。他深知客户的心声是产品改进的方向,于是他经常深入一线,拜访客户,倾听他们的心声。他和研发团队经过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发现,轻量化、低污染、多拉快跑、高收益已成为现代商用车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前期调研成果,周群辉带领团队以“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为发展方向,以铝合金材料技术研究为基础,突破层层技术难关,将该技术创新性的应用推广于商用车车桥轮毂中,从而实现整车轻量化。整车轮毂应用铝合金材料可实现降重70kg,每年为用户增加收益3600元,整车全生命周期按150万公里计算,可节省油耗6300升,节省燃油费超过4万元,减少CO2排放5t。现该产品已批量应用于陕汽标载牵引车X5000及高端牵引车X6000,预计年销量3万辆,产值超过6500万元。该项技术得到了业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并取得了陕西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的优异成绩。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周群辉怀着对车桥的热爱,用时间与汗水,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张鹏君:立足岗位做贡献 奋力赶超勇争先
2008年,大学毕业的张鹏君顺利应聘到陕西省军工(集团)陕铜有限责任公司铜排车间,成为一名技术员。从事技术研发工作十余年来,凭着不忘初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他先后完成了高精铜生产线建设、技术改造,全面释放产能;进行生产工艺条件参数、工装模具设计以及设备控制程序的改进,解决了高精铜生产线无氧棒含氧量不稳定、上引杆表面裂纹和气孔以及大规格铜棒表面缺陷等问题;针对生产线50吨和80吨液压拉拔机效率低下、TLJ630连续挤压机同步锯生产不稳定等设备问题,他积极参与工装模具改进、设备改进;联合公司团委开展了“我为青年职工办实事”实践活动,帮助5位青年职工完成了助理工程师的认定(评审)工作;主持创建了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作为带头人的他,始终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及敢为人先的劲头,为公司技术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创新竭尽全力。
近年来,每天陪伴他的是枯燥的图纸、工艺文件、产品以及油渍满布的手套和工作服。他带领公司研发队伍,参与了多项铜合金新产品的工艺设计、试制生产及性能测试等工作,并利用现有的工艺、设备,创新生产了铜镍二硅、锰黄铜、硅黄铜、白铜系列、铝青铜系列等十一种类型和规格的高性能铜合金产品。尤其是他参与的含磷铜合金产品被列入2021年度陕西省“工业精品”名单。除此之外,他还致力于国家、省、市各类技术研发、技术创新项目的申报,2021年度为公司申报了多项政策类项目,在他精心编制、组织材料的基础上,公司顺利入选陕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再认定,公司连铸连挤无氧铜型材获得陕西省科协“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二等奖;参与了2项发明专利的申报,主持完成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申报,为公司知识产权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件件成果、一个个荣誉的背后凝聚了他无数个日夜的艰辛付出和锲而不舍。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这是李大钊的一句格言,也恰是张鹏君扎根技术研发一线十余年,爱岗敬业勇担当的真实写照。
贾远:在金属标准样品制备路上匠心前行
锆合金标准物质,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技术名词,但对于贾远,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贾远是西安汉唐分析检测有限公司加工中心技术人员,致力于锆合金标准样品的研制项目,在一年多的持续攻坚下,接连攻克标准样品均匀性、表面冷却、刀具选择、收集装置等难题,取得卓越成果。
他细致观察,冲出困境,在拿到进口锆合金标准物质后,反复观察样品形状,从制定加工方案,设计讨论,到落地实验,进行无数次的不同设备间的切削参数变化,方案推翻一次就再立一次,一次比一次更加完善,最终将设备固定,工艺合理化。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贾远是个追求极致的人。他摆脱传统加工冷切方式采用气体冷却,颠覆了传统液体冷却的观点,避免切屑表面被污染和氧化;选择刀具材质与锆合金标准物质主元素不重合,避免二次污染;收集装置箱体及部件都采用聚丙烯热塑性材质,有高强度机械性能、耐热、易加工、装卸方便;环形走刀可持续不间断切削,大大减少劳动力。这样细致工艺的划分,有利于提高锆合金学成分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和检测效率。
科研道路上没有完美,只有不断追求完美的人。贾远刻苦努力,超越自我,针对现有技术不足,追赶进度弥补不足。他利用工艺方法通过控制切削参数、切削的走刀轨迹和切屑的收集方法,实现了对金属材料的快速取样,并精准控制切屑的大小。通过新工艺方法、收集装置使不良最小化、稳定化,终于总结锆合金标准样品制备工艺规程,申报专利两项。
谈及收获,贾远表示为自己热爱的事情奋斗很快乐。对技术的执着、对工作的严谨、对生活的热爱,这是汉唐人的态度。追求极致,超越自我在试样加工工艺上深钻,脚踏实地,借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踏平坎坷成大道”的闯劲,在金属标准样品制备路上不忘初心,匠心前行。
董忠级:岩土工程技术带头人
既能铸成梁,亦可铺成路,他既有岩石的坚强,也有黄土的柔韧。董忠级,1984年毕业于长春工程学院,毕业后进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西安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干就是39年,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岩土工程事业。
董忠级长期工作在工程一线,负责大中型工程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项目10余项。在黄土应用研究、土壤环境修复和尾矿库安全评价方面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曾主持完成省重点科研项目3项,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优秀工程勘察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工程勘察奖28项,其中一等奖1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8项。参加20余部国家标准、行业及地方标准的编制和修订工作,作为主编主持编制了陕西省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边坡工程勘察规范》《湿陷性黄土地区土工试验规程》《湿陷性黄土地区变形监测规范》等黄土系列标准,该系列标准规范了我省黄土地区勘察、设计、试验、监测、检测等工作流程,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的技术支撑,推动黄土地区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
长期岩土工程领域的钻研让他充分认识到利用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工程技术水平的必要性。近年来,他带领公司技术团队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地微动智能测试技术应用于传统工程地质勘察领域,取得了国家专利4项,并应用于工程项目中。在主编完成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的基础上,他和团队完成了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预制混凝土方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研究》,成功解决了预制混凝土方桩在基坑支护设计中抗剪强度不足、桩接头强度低的问题和基坑支护设计中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成孔污染环境的问题,并在陕西有色万通建材有限公司生产并推广应用。
因其在行业内的突出贡献,董忠级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勘察大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陕西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成为有色金属行业和公司岩土工程领域技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