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水库 刘维巍 摄
初冬时节,站在八一水库岸边一眼望去,水库周围绿意葱茏、飞鸟云集,水中水草摇曳、鱼儿穿梭,仿佛走进了一幅水墨画中。周边的农户兴奋地说:“近几个月水库上面的鸟越来越多了,还出现了几只白鹭,很多年都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了。”
八一水库位于安康市北部40千米处,建成于1976年。其发源于付家河(汉江二级支流),水域面积约1612亩,与下游的黄石滩水库饮用水源地相隔一道人工堤坝。堤坝中有贯通口连接,两库一体,为水源地准保护区。由于外源污染物的进入和库底40多年淤积,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为消除水源地风险隐患,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汉滨分局自2019年以来多措并举抓治理,有效改善了八一水库的水环境质量,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为了摸清八一水库污染物来源,汉滨分局对八一水库及上游付家河汇水区域内所有生活源、农业源、工业源、移动源以查阅资料、实地勘查、询问的方式进行了全面调查。调查发现污染来源主要为生活污染源、农田径流污染源、移动污染源,无工业与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源。2019年12月,为解决生活污染源对水体的影响,借助省级水污染防治项目,对集中住户建成了2套微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对分散住户建成了90套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做到生活污水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为有效减少移动污染源的潜在风险,完成了2000米防护网、6块界牌、6个界桩、6个警示牌以及视频监控系统安装;为减少藻类及其它漂浮物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建成了漂浮物打捞平台,累计打捞水体漂浮物8000立方米;同时加大宣传,倡导农户使用有机肥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初步解决了生活源和移动源对水体的污染。但经过一年的观察发现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没有改善,在外源污染基本消除的情况下水质为什么没有变好?
治病还需找准“病因”。为了精准了解八一水库的水质污染成因,该局于2021年1月起严密布点分时段对八一水库水质、底泥以及浮游植物开展全面监测,出具监测数据126组1147个。监测发现,八一水库水质污染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和氨氮,并表现出氮磷营养盐季节性升高现象,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物、总氮含量较高。从浮游植物组成上看,八一水库水体中富营养化指示物种为硅藻、蓝藻、绿藻。
八一水库水体流动性较差,自净能力较低,水环境容量有限,加之属于浅水湖库,水和底泥中磷污染物交换频繁,导致其氮磷营养盐偏高、富营养化多发频发。从监测情况来看,要想控制富营养化,“减磷控氮”是必经之路。可磷、氮的问题管起来并不容易。加上八一水库地理位置特殊,处于水源地上游,不能采用化学治理方法,治理难度较大。通过查阅文献、咨询专家,发现水体生态修复是一条合适的出路,以自然修复的理念,达到治理水质的目的。经过专家问诊把脉,最终形成了黄石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上游水体富营养化生态修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积极申报争取到了2021年中央水污染防治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实施主要内容为生态清淤工程、水质屏障工程、生态驳岸工程、水体生态修复工程。项目通过选择适合八一水库周边环境条件的生态群落配置,形成水生、湿生、陆生复合生态带,恢复和保护八一水库湖滨的生物多样化。将花、草、鱼、鸟等原生生物聚合起来,让水体有健全的自我消化能力,有大的环境容量可以自我代谢,将形成“一脉三景,乐水八一”的水系布局,打造“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生态水系。项目于今年4月开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建成生态输水道147米,生态毛细管沟97.4米,生态表流湿地3472.6立方米;生态清淤量约99528.1平方米;完成深潭浅滩面积6085.84平方米,生态系统初见雏形。
通过“查、测、溯、治”等多种手段,项目生态效益已经显现。水源地水质实现了“四个大幅下降”,截至8月,与富营养化密切相关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四项水质指标5个点位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29.4%、48.9%、77.3%、32.9%。
八一水库像是一个浓缩版的实验室,从保护一个湖到保护一个生态系统,该治理模式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探索出一条系统化新路径,是安康水体生态修复的试验场。
保护水源是一项持久战,重在治理、要在保护、抓在常态。为了确保千家万户喝上放心水,提升水源地监测预警能力,今年安康市生态环境局汉滨分局向中、省申报了《黄石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接下来,该局会全力以赴持续提升水源地水生态环境,绘就人水和谐生态画卷,进一步擦亮安康的生态底色。
(刘维巍 冯 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