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
“科学传播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  11月25日,在省科协指导下,由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主办的“科学传播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行,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白黎,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李延潮分别致辞,省内外200余名专家学者、学生参会。
  白黎强调,本次会议的举办不仅是国内学界深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理念的主动作为。在党领导人民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扮演着十分关键的角色。科学传播的质量与效果也会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以及国民的科学涵养。有鉴于此,围绕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总结现代科学在我国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将更具深远意义。西安外国语大学将进一步聚焦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依托西外语言科学、技术传播、科学传播、国际传播、科普实践等领域优势,构建西部科学传播与国际发展新理念的重要格局。
  李延潮要求,与会人员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契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构建与传播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体的必由之路。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科学传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热烈讨论。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友教授主持了会议主题研讨环节。
  省科协常委、省公众科学素质发展联盟理事长丁德科作了题为《科学的文化与科学传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主旨演讲。他表示,科学的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科学传播地位也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实现理想愿望的学习,必然是创新的学习,是能动的、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这就有从学科专业实际出发培养和提高科学素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以及基于四者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努力促进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才能坚持不懈地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与制约科技创新的制度藩篱,促进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促进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务实改革,形成支持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文化与基础制度,让创新潜力充分释放、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锋以“突发疫情期间的科学传播及舆论引导”为题,从三个层面论述了科学传播面临的挑战,并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的重要讲话为理论依据,提出了三点在疫情防控2.0时代下的舆论引导策略。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鹤鹏以“强国通行证:探究中国公众对疫苗接种证明的态度及其社会文化基础”为例,系统地介绍了科学素质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对如何理解我国高度组织化的科学传播体系中的科学素质作用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梳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副研究员苗伟山从批判文化研究的角度论述了科学传播,他以权力关系、交叉性、情景性与主体性/能动性四个视角重新解释科学传播现象与实践,并提倡“不忘初心”,思考学术研究活动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秀丽以“知识媒介化何以可能?社交媒体知识传播的‘新可见度’考察”为题,从三方面展开知识传播可见度的相关论述,致力于从新的侧重点为科学传播提供新的研究驱动力与支撑力。
  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黄建友作会议总结。他表示,本次研讨会是学界与业界、科学与传播、实证与批判的高层次对话,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科学传播的理论支撑。
  

(本报记者 彭军)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