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的收官之年。国家发改委此前表示,五年来,乡村振兴形成新格局,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乡村生态展现新气象,乡村文化孕育新风貌,乡村治理开创新局面,农村民生跃上新水平。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
去年以来,从发布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到12月印发的《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再到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
保障政策不断出台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三农”工作,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方面,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巩固提升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促进农村消费扩容提质升级。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鼓励发展共享用工、多渠道灵活就业,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则强调,实行乡村振兴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构建职责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近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就业帮扶力度加大 2022年以来,我国多措并举不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达到3278万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表示,2021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2022年对脱贫攻坚期间的帮扶政策分类调整优化,出台33项衔接政策。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出台14个方面倾斜支持政策,深化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乡村振兴机构完成组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考核评估,衔接工作有序推进。
去年,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15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0亿元。其中,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超过50%。帮扶脱贫劳动力实现务工就业3145万人,比上年增加126万人、增长4.2%;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550元,比上年增加1810元、增长16.9%。
为有效应对疫情影响,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去年国家乡村振兴局出台5个方面24项针对性措施,会同水利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因灾返贫长效机制的通知》,对受灾监测对象先救助帮扶、后履行识别程序,允许受灾严重地区统筹安排衔接资金,支持实施防止因灾返贫急需项目。
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司长许健民介绍,截至2022年11月底,中西部地区识别纳入的监测对象中,65.7%的监测对象已消除返贫风险,其余均落实了帮扶措施。
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五年来乡村产业实现新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日益完善,农业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渐成趋势。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近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累计有1120万人返乡回乡创新创业,平均每个主体带动6—7人稳定就业、15—20人灵活就业。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2022年为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农业农村部编制了《“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去年已培育1.78万人;各地各部门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撑。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下一步将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导向,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做文章,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重点是推进“四业”,即发展富民产业,持续推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推进农村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引导投资兴业,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促进农民就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就地就近就业。
种业振兴行动抓出成效 近年来,我国种业有了很大进步,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存在着发展理念依然滞后、种子大量依赖进口、种业监管有待加强、“生物技术+信息化”高新技术掌握程度和市场化力度不够、产业比较分散,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事实上,种业振兴问题在去年已经屡被提及。不仅在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上提出,要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在二十大记者招待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丛亮再次强调了大力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因此,需要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如果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就可能会出现被动的状态。种业也是具有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环节,意义十分重大。”专家说道。
“之所以多次强调种业发展,是因为种业是粮食安全的首要保证和基础条件,掌握种业安全和种业主动权是粮食安全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专家指出,推行种业振兴会带来种业领域从科研到生产、繁育、推广整体发展与繁荣,自然也会给种业领域和产业链带来明显利好。
(综 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