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数学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结合教学内容将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浅薄的看法。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驱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首要任务。
如何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
例如:在讲授用“进一法”和“去尾法”的应用题时,先出示题目:笑笑要将25千克酒精分装在一些小瓶里,每个小瓶最多装4千克,需要几个小瓶?再让学生读题,分析解题思路。当学生回答出求需要准备几个小瓶,就是看25千克里有几个4千克时,我先让学生猜一猜需要几个瓶,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出结果:商6(个)余1(千克),我问学生:“我们准备6个瓶子可以吗?”学生回答说“不可以。”我又问:“为什么?”学生都知道还需要再准备一个瓶子装剩下的1千克酒精,所以需要准备7个小瓶才行。最后让学生验证自己的猜想,老师顺势总结:这种根据实际情况用商加1的方法叫“进一法”,随后用同样的方法讲解了“去尾法”。由于这些例题都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容易理解掌握。这样也引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使“知识来源于生活”潜移默化,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解决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要求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点
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
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时,教学应加以诱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抓住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目标。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批判性思维是一个重要方面。设计陷阱式问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大约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基本掌握,但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从反面加强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四、设计好练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通过练习
设计好练习题是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情况下,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
2.练习题要有针对性
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例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如要作出正确判断,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自然想到了2是偶数又是质数,从而可以断定上述判断是错误的。
3.“一题多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知识的结构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照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地运用“一题多变”,可以防止学生的认识局限在所学的例题里,从而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对发展人的智力和才能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适时适宜地进行思维训练,就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新成果。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