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科学赖床有学问

陕西科技报

  冬天的早晨,是很多人一天中最难面对的时刻。身体被温暖的被窝包围,耳边却是持续作响的闹钟……为什么一到冬天,起床就变得格外困难?
   天一冷,生物钟会“冻到失灵”
  大脑松果体分泌的褪黑素,对人体生物钟具有调节作用。美国克利夫兰诊所睡眠医学专家米歇尔·德鲁普博士研究发现:阳光灿烂时,松果体会释放较少的褪黑激素,人们感觉更清醒。夜幕降临,光照减弱,松果体开始产生大量褪黑激素,帮助人们进入睡眠状态。
  冬季一般缺少阳光照射,这意味着松果体分泌了更多的褪黑素,使人感到乏力、疲劳,生物钟也逐渐受到影响。
  冬天赖床并不是件坏事
  睡醒后,人体由抑制状态转入兴奋状态需要一个过程。经过一夜的睡眠,血液循环变慢,在低气温干燥状态下,呼吸还会消耗大量水分,如果日常补水不足,易导致血液黏稠度过高。再加上冬天气温低,血管更易处于应激状态,一骨碌爬起床,身体未必能及时适应过来,容易出现头晕、心悸、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引发心血管意外。
   血管、心脏、关节需要“开机”时间
  清晨睡醒后,不妨先赖一会儿床,其间伸伸懒腰、做做深呼吸,给血管、心脏和关节一个缓冲时间。赖床能给心脏争取适应过程,也是给全身肌肉关节一个苏醒的信号。
   怎样才能在冬天“无痛”起床?
  赖床有个时间前提 赖床以15—30分钟为宜,对人体恢复正常生理活动有益。时间过长反而会导致大脑供血不足,为了赖床宁可不吃早饭的人,消化道机能也会受损。
  避免长期熬夜 过晚睡觉容易失眠,打破昼夜节律。长期晚睡会导致免疫力失调,对健康不利。
  早上起不来,建议晚上22—24点就寝,睡前两小时内不做剧烈运动,保持放松状态。
  减少起床焦虑 如果总担心睡过头,睡眠质量也会受影响。有条件时,尽量不要定闹钟,减少起床相关的提醒,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入眠。
  保持舒适的卧室环境 睡前放下电子设备,调暗室内光线,减少光源干扰,可以听一些节奏舒缓的轻音乐助眠。
  有尿意别忍着 有尿意时就别再赖床了,请善待膀胱,及时去洗手间“释放”。

(严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