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子刊发表研究表明,喝酒脸红的人存在某种基因突变,这种突变还会增加冠状动脉疾病风险,即使少量饮酒也危险。
该研究发现ALDH2*2基因与东亚人的冠状动脉疾病密切相关。携带ALDH2*2的人在少量饮酒后血管舒张功能受损。研究揭示ALDH2*2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酒精暴露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情况。全球有大约8%的人携带这种基因突变,主要是东亚人群,因此酒精脸红反应也被称为“亚洲红脸症”。
冠状动脉疾病是一种由多种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而饮酒是冠状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喝酒脸红,实际上是一种病理症状,通常被称作“酒精脸红反应”。酒精被喝下后,除少部分随呼吸和出汗排出体外,多数则经胃肠吸收入血,随着血液循环分布至脑、肝、肾等重要器官。酒精主要在肝脏内分解代谢,先被乙醇脱氢酶催化为乙醛,再经乙醛脱氢酶代谢为乙酸,最后经三羧酸循环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喝酒脸红,说明饮酒者的身体存在乙醛脱氢酶缺陷,致使乙醛代谢速度缓慢,易在体内蓄积,引发毛细血管扩张,导致面部发红;此外,还可引起心跳加速、头痛头晕等,严重的会导致肝脏受损、中枢抑制、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因此这类人群应更加少饮酒或不饮酒。
(董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