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15日,记者从省政府举行的“陕西省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去年3月以来,我省在75家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试点,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新体系,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有力支撑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典型经验做法获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38383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
“2022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近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万家,增速均超过42%,科创板上市(过会)企业达13家,居西部前列,技术合同成交额3053.5亿元,同比增长30.3%。”省科技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王军介绍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制定出台了《推广“三项改革”试点经验实施方案》,试点单位积极参与,政策红利充分显现,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转化中“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难题。
截至目前,75家试点高校院所中,38383项科技成果已单列管理,3449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其中232个项目已经成立公司;184名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凭借科技成果转化贡献晋升了职称;53个项目利用横向结余经费1795万元出资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形成了“技术入股+现金入股”的投资组合。西北工业大学通过退出部分成果转化企业股权,实现成果转化收益近20亿元。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路演常态化
自去年7月以来,路演活动常态开展,项目对接更加高效。省科技厅联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开展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活动,共举办26场路演,44个项目成立了法人实体,32个项目在秦创原总窗口注册公司、落地转化,25个项目获得了春种基金、高校种子基金、唐兴资本等融资支持,投融资机构拟出资2.18亿元。高校院所以系列路演活动为牵引,组织路演活动242场,路演项目1196项,把好项目不断向外推介,寻求合作。
西北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罗剑在“三项改革”和秦创原政策支持下,在秦创原总窗口成立西安砺芯慧感科技公司,吸引投资机构完成天使轮融资,投后估值4000万,建成我国首条覆盖常温、超低温、超高温薄膜温度敏感芯片自动化生产线。西安石油大学引进人才李飞教授得到春种基金100万元融资支持,创办陕西智钻新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钻工自动化扭矩测控及数据分析,产品已推广至四川某油气井实际应用。
■完善的服务体系加速成果转化
为了不断完善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省科技厅联合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陕西省创业投资协会建立“四位一体”推进模式,为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
秦创原创促中心启动青禾计划,围绕科创企业经营管理、市场拓展、资金融通、人才培育等开展培训;秦创原发展公司推出“e起创”等计划模式,先后为40余家企业提供系统孵化服务和“e起向未来计划”贴身管家服务;陕西省创投协会建立“一对一”跟踪服务机制。省科技厅对参与“三项改革”的博恩科技、金创安特等在“四主体一联合”校企研发平台、创新人才攀登行动、“科学家+工程师”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比如,长安大学程海鹰教授在去年8月份参加路演后,得到秦创原创促中心、秦创原发展公司等为其团队提供的秦创原总窗口落地政策服务,目前项目正在推进落地注册。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发挥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牵引作用,跟进解决“转得更快、转得更好、转得更多、转得更安全”等问题,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本报记者 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