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攻难克险勇登攀固体动力揽星辰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邢球痕

  1930年9月3日,邢球痕出生于浙江嵊州长乐镇的一个村庄,19岁进入华东特纵特科学校学习。1953年,他迎来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固体火箭武器科的第一期学员。寒窗苦读4年后,邢球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工作,担任一分院第三设计部固体组组长。从此,他的一生与火箭固体发动机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出茅庐的邢球痕能吃苦、肯钻研、敢创新。1958年,他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严谨的精神勇挑重担,成为我国第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组的组长。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艰辛探索时期条件异常艰苦。“当时,做试验没有混合器,就用洗脸盆,任务急需时一双手就是搅拌器,一天干下来,化学品熏得鼻子丧失嗅觉,腐蚀得两手斑点累累……”邢球痕回忆道,那时候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自己脑子里想的只有科研、试验、工作。1959年9月,邢球痕作为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组组长承担起了研制“543”固体助推器的任务。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解决材料问题、消化引进的图纸、攻关技术难关,最终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这次牛刀初试,让他在实践中快速成长,也坚定了为“固体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胸有宇宙,俯仰天地。邢球痕像一台“永动机”,在科研探索路上日夜兼程,风雨无阻。1983年1月,他被任命为航天四院院长,全身心地带领着全体职工向新型大型火箭发动机研发技术发起了总攻。
  邢球痕经常深入厂、所一线,鼓励职工们坚持科学态度,“敢”字当头搞科研。研制初期,一台即将试车的发动机发生大面积脱粘。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四院集体决定组成一支“挖药突击队”钻进壳体,用钢刀切药。据航天四院职工回忆,时值夏季,狭小的壳体内药味刺鼻,闷热难当,邢球痕率先钻进壳体察看实情,并在挖药过程中他始终守在现场。试车成功后,两台大型发动机分别被采用为导弹的一、二级发动机。当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典上,大型导弹方队通过天安门广场时,国人激动不已,电视机前的邢球痕更是热泪盈眶。
  2003年,中国科学院发布新当选的58名院士名单中,邢球痕是陕西省唯一新当选的院士。“我当选院士,主要说明我们的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绩,不然我是当选不了院士的。我当选院士也说明,国家对于我们固体事业的未来寄予厚望。”邢球痕院士说,“我一生从事航天事业60多年了,感觉到很幸运,也很自豪!我有一个强军梦想,要为我们解放军装备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性价比极高的武器系统,并要为此奋斗终生。”
  如今,邢球痕院士年过九旬,已为固体火箭事业奋力攀登了64个年头。他将毕生精力和才智热情都献给了自己所挚爱的航天固体动力事业。2022年7月1日,在中国航天固体动力事业创建暨航天四院建院60周年之际,邢球痕院士亲笔题写“六十年为祖国铸神剑,一甲子逐梦初心不改”。这是他对固体动力事业和航天四院60岁生日的祝福,也是对工作一生的写照。
  航天四院党委决定授予邢球痕院士功勋荣誉奖章,颁奖词概括了他在固体动力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他锐意进取、大胆开拓,主持制定了我国第一代战略型号两级固体发动机的总体设计方案;为第二代固体战略型号立项研制作出突出贡献;他秉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虽年已耄耋,仍在发光发热,为航天固体动力事业迈向新阶段、新高度,作出了巨大贡献。”
  邢球痕院士见证了几代航天人对航天报国初心的坚守。他们将航天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深深融入骨血,在各自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任劳任怨。正是这份对国家的赤诚,对社会的责任,使他们锐意进取、勇攀高峰,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不断贡献“新力量”!

(何丽文)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