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
陕西省科学传播跨媒体叙事的提升策略及“破圈”之路
西安体育学院 田烨 高冰洁 罗佳妮
  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家赋予科技新的历史使命,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提升科学传播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新时代具有重大价值。为了更好地适应传播环境的变迁,博得青年受众的关注,科学传播在跨媒介叙事方面必须加大投入,多方尝试,以期实现跨媒体叙事力的显著提升。
  以“生活化”为底色,寻求科学传播的情感共鸣与精神陪伴
  科学传播从电视、报纸等主流媒体专业化、仪式化宣传到今天自媒体平台上漫画、直播等形式的侃侃而谈,互动方式从单向走向即时与双向,走进普通公众的生活日常。近年来,科学传播内容生产更具“生活化”底色。极具生活气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包括各种生活小妙招、老年常见疾病防治、防疫安全、烹饪、健身等各个领域。科学传播更为落地化、亲民化,真正地走进百姓生活,服务百姓需要。用户可以通过留言、弹幕等形式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空间,还可以跟帖分享自身的经验与趣事,与内容发布者及其他网友完成实时对话,跨越时空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共同在场、全员参与、自我主导的情感体验与精神陪伴,使科学传播在其中得到内化与升华。
  打造科学传播“再中心化”,以大咖、头部账号引领话语主导权
  互联网的发展,为当下的传播格局构建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语境。公众可按照自身需求链接不同的信息节点,获取资讯。以往的大众传播格局已被打破,永恒的、强制的、少数的话语中心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无数个平行的、阶段性的、自由的、散点化的传播节点,即为第一阶段——去中心化。然而,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场域并不代表普通公众的发声能够收获足够多的关注,素人传播主体收获的流量与关注并不足以成为网络传播的中心。在互联网场域中,占据传播主导优势的还是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新华网的客户端、网络大V、流量明星,即为第二阶段——再中心化。
  在科学传播中,政府部门、知名高校、知名头部平台等,其官方账号在网络传播中占据着绝大部分流量,也是科学传播优质内容生产与发布的主力机构。这样的权威机构与头部账号,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均拥有庞大的用户关注,有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和话语权。因此在科学传播中,应该充分做强做大权威机构、给予头部账号足够的扶持,通过“再中心化”凝聚与提升科学传播的叙事力、传播力与引导力。
  提升青年用户情感认同,降低老年用户门槛,从网络社群“破圈”
  科学传播向新媒体领域拓展,面临马太效应的挑战。要打破圈层壁垒,要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是提升青年用户的情感认同,尽最大可能地增加网生代的黏性,积极融入,换位思考,在科学传播中紧贴青年的话语方式,开辟全新的传播阵地。其次,降低老年用户的使用门槛,尽量弥合由于信息技术及使用障碍所造成的知识鸿沟,增加科学传播在老年群体中的触及率与到达率,使科学惠及更为广阔的人群。
  陕西科技报等媒体单位,积极尝试,注重对传统媒体端与新媒体端的内容进行整合萃取,根据青年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对科学传播素材进行重新切割与剪辑,并加以大字号、高饱和度花字包装,醒目主图等形式,注重凸显“萌”“趣”“燃”“虐”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与音效,用年轻化、高亮化的创意标题设计实现吸睛效果。针对中老年群体,用简化模式、大字模式等方式,降低使用门槛,不用花哨繁复的特效,以适应老年群体的阅读习惯。通过人性化、合理化的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青年群体与老年用户在科学信息传播中的接受意愿与参与积极性,从而实现受众人群拓展,为科学传播从网络社群中“破圈”助力。
  强化共情与共识,实现科学传播从个体意识中“破圈”
  作为当下科学传播新媒体矩阵的全新发力点,短视频消解了传统科学传播内容严肃的符号化、晦涩化局限以及文字等冷媒体接受度低、阅读门槛高的桎梏,以“所见即所得”的表现形式、“平民视角”的叙事话语,更具人情味与亲和力。
  汉中科普曾陆续推出第五届汉中青年科技奖优秀人物展播宣传内容,采用纪实手法,展示出这些在寻常岗位上做出不寻常贡献的普通科技工作者,用他们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让公众了解到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职业,也了解到这些职业中的专业知识与科学常识,成为2021年度科学传播的热度内容。这种紧扣主旋律、使用轻语态、强调沉浸式的报道有效拉近了优秀人物与公众间的距离,以平等互动的报道增强了用户黏性,培养出一批喜欢该形式内容的“趣缘”群体,通过共识与同情,达到从个体意识到群体共识的旨趣“破圈”。
  既有刚性科学资讯,又有柔性情感表达,实现话题“破圈”
  科学传播不是冰冷的数字与公式,在提供刚需科学资讯的同时,还需要有柔性的情感陪伴,才能增加话题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公众驻足。在一些母婴健康、疫情防治、走近科学家、弘扬科学精神等一些软性话题的处理上,无论是官方机构还是自媒体,都应注重通过想象性符号的生产,使抽象的感觉、情绪、数据得以依托一定具象的可视化载体传达,在内容与用户之间形成互动,通过符号的交互增强用户的群体认同,强化情感共鸣,以柔克刚,实现话题“破圈”。这样的方式,既增强了科学传播内容的生动性,也实现了文本内容同更广泛公众偏好的合适匹配,增强了科学传播在网络生态中的传播力、参与度、话题性,同时也为二次传播及病毒式传播创造了条件。
 

陕西省科技厅2022年软科学一般项目《科学传播的跨媒体叙事策略及“破圈”路径研究》(2022KRM115);
 2022年度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争议性科技议题中公众的媒介偏见感知与回应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20615ZZ07110253)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