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肩负三秦儿女的期待与重托,在陕全国人大代表和住陕全国政协委员抵京出席全国两会。
刚刚过去的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来自陕西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新的一年,将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激发干劲活力,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推进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三秦大地,各行各业加速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前行。
“航空产业发展,对产业聚集和科技创新要求很高。”全国人大代表、航空工业陕西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部件厂铆装钳工赵平说。他多年来扎根航空制造业一线,一直关注我国航空产业的发展。
陕西拥有雄厚科技实力和产业资源,尤其在航空航天产业,占有全国四分之一的专业人才和高精尖设备。现在,通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陕西正构建从研发到孵化再到产业化的科创系统,并把这些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效能。
“航空产业是我省确定的重点产业链之一。2023年,陕西将支持西安、汉中加快构建西汉蓉航空产业带。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在日常工作中,我坚持调研、不断思考,把最直接、最真实的感受记录下来,形成意见建议,带到全国两会。”赵平表示,应以开展“三个年”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利用陕西航空产业链齐全、配套半径短、产业集聚等优势,布局一批航空重大项目,加大对航空重大科研项目研制保障力度,推进陕西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
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迸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陕西有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拥有两院院士70多位、专业技术人才百万以上。这些创新资源是陕西的最大优势。如何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这些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人才评价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和使用的前提。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对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引导人才职业发展、调动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具有重要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台盟陕西省委会主委陈玉玲说。
陈玉玲建议,应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按照“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原则,将评价、使用和激励的“指挥棒”更多地交给用人单位,提高企业人才评价话语权、人才使用自主权,重品行、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建立更加开放、公平、清明的专业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人才在干事创业和价值创造中脱颖而出。
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新时代的中国农村充满希望,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建成高标准农田2011万亩,种粮面积稳定在4500万亩,粮食生产“十九连丰”;“3+X”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苹果、设施农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启动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5G网络覆盖所有乡镇……过去一年,陕西着力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乡村振兴迈出新的步伐。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对于这句话,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杜海峰深有感触。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健全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加强农村‘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压实基层党组织主体责任。”杜海峰认为,应大力培养基层骨干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吸纳返乡青年、创业能手、致富能人等参与乡村振兴事业,做到内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外引一批优秀能人、重用一批农村专业人才,创新管理方式,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以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对青少年的成长尤为重要。”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宋亚平建议,以“美育浸润”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农村学生,都应该在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获得全面发展。”宋亚平建议,应在基础设施、经费保障、师资配备、教育方式等方面给予乡村美育更多支持,以乡镇中心学校为主导,依托乡镇文化站等完善乡村美育基地建设,组织非遗传承人、教学能手、大学生志愿者等为师生提供义务辅导,因地制宜开展各项乡村美育活动,培养能欣赏美、创造美、追求美、传承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新人,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刘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