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十组数据看新时代中国发展之变
  10年砥砺奋进,10年伟大变革。新时代1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多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新时代10年,是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转向高质量发展的10年,是赢得历史主动、精神主动、发展主动的10年。记者采访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从10组数据看非凡10年发展图景,记录经济社会前进步伐。
  121万亿元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
  交出高质量发展答卷

  经济大盘——“稳”。
  10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6%以上,国内生产总值(GDP)从53.9万亿元增长到121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经济总量达18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人均GDP从6300美元上升到12741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10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2012至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1.4%提升到18%以上。这一期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于首位。
  发展质量——“升”。
  10年来,我国从制造大国加快转向制造强国,服务业稳居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绿色成为经济发展鲜亮底色,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第一大引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扎实推进,城镇化率稳步提高,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7%,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新时代10年,我国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稳’的基础持续巩固,‘进’的动能不断集聚,谱写了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
   9899万
  消除绝对贫困
  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
  9899万,平均每年减贫1000多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数量。
  这是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10年间,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克一个又一个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工程。10年间,我们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如何以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代表有自己的思考。他准备了一份关于支持大湘西地区茶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建议:“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我们湘西茶旅产业要打出品牌影响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我要接着加油干。”
  超4亿
  中等收入群体稳步增长
  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10年间,中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
  2022年,在疫情严重冲击下,中国仍以44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连续第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
  “中国市场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近年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度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发展有了良好的环境,人民群众收入也在稳步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我们信心更足。”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委员说。
  10年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500元增加到36883元。随着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由2.88∶1降至2.45∶1。
  当前,中等收入群体正引领中国消费市场实现“增量创新”。在住房、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各个领域,新消费需求不断涌现,市场活力持续增强。
  未来15年,中等收入群体预计超过8亿,将进一步推动超大规模市场不断发展。
   3万亿元
  科研经费创新高
  创新驱动显成效

  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
  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3.09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1.91%提升到2.55%;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3%;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
  10年间,我国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出新步伐,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
  10年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碳纤维,是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的新型材料。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春祥代表正带领团队强力推进国产碳纤维技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放眼世界,新一轮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我国应当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解决重大科技瓶颈问题,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吕春祥说。
   151个
  “一带一路”朋友圈越来越大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151个国家——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这10年,中国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沿线国家进出口年均增长8.6%,双向投资不断迈上新台阶。
  10年间,中国举办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统筹推进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以来,中国对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均较上年明显增长;2022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地位……
  10年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总体上保持在30%左右,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委员说,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表明,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以十周年为新起点,相信“一带一路”将更加繁荣、更加宽广。
   600万公里
  现代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截至2022年底,我国综合交通网总里程突破600万公里,是10年前的1倍多。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
  传统基建补短板、强弱项,新基建增后劲、塑优势。
  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设开通5G基站231万个,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千兆接入能力覆盖所有地级市。
  “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加快成型,建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装机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10年间,我国在重大科技设施、水利工程、交通枢纽、信息基础设施、国家战略储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世界领先的成果,基础设施整体水平实现跨越式提升。
  时空被重新定义——快捷的交通基础设施让城市与城市、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缩短,许多城市与地域进入了“一小时通勤圈“”两小时生活圈”和“八小时交通圈”。
  梦想正触手可及——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最活跃最具潜力的数字服务市场。14亿多人口中,网民规模超过10亿,比2012年增长了80%多。手指一点,世界近在眼前。
  “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阶段。着力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补充短板领域、培育新的动能,将为国家中长期发展打好基础战略布局。”中国中铁二院副总工程师喻渝代表说。
   1300万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社保体系
  新时代10年,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近年来更是明确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推动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
  10年来,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以上,累计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5501万人;重点群体就业平稳,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农民工总量增至2.9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
  构建规范长效的培训机制,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后推荐安置就业等跟踪管理和后续服务,探索建立培训、就业与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一段时间以来,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代表都在为农民工职业发展而奔忙。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这位农民工出身的“95后”青年深入北京、黑龙江、上海等地调研,广泛了解农民工的就业难点、职业培训需求和新时代工匠人才保障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为民发声、为民建言是我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所在。我要当好群众的‘贴心人’,帮他们实实在在解难题、谋福利、享公平。”邹彬说。
   98.62%
  安全感持续提高
  凸显“中国之治”优势
  新时代10年,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群众安全感指数从2012年的87.55%上升到2021年的98.62%。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10年间,夯实“中国之治”基石,社会治理实践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基层治理全过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新时代10年,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完善。
  10年间,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立治有体,施治有序。曾经的“立案难”在司法改革的进程中逐步变为“有案必立、有诉必理”,曾经办事“跑断腿”变成“异地可办、一网通办”;2018年以来,各地累计清理取消2.1万多项证明,“减证便民”工作成效显著……新时代10年,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委员说,我国社会治理思想创新与实践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征程中要继续为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目标方向努力,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58亿吨
  系统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10年间,中国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超额完成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目标,累计减排二氧化碳58亿吨,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
  从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党的十九大把“污染防治攻坚战”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再到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写入党章,建设美丽中国不断向纵深推进。
  “10年间,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未来,对标‘双碳’目标,我们将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大力度支持新型储能快速发展,让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海良委员说。
  43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世界第一
  展现中华文化之美
  43项——
  随着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目前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昆曲、皮影戏、书法、篆刻……越来越多的非遗入选项目,为世界文化多样性贡献了“中国色彩”,也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中深化国人的文化自信。
  1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迈出铿锵步伐,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博物馆热”“古籍热”“非遗热”蔚然成风,文化遗产正在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备案博物馆总数已超过6000家,10年增长约一倍,超九成实现免费开放;“非遗+旅游”“非遗+老字号”“非遗进社区、校园”已融入民众日常生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快车道……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凝聚精神力量。”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委员说,10年来,文化互鉴和保护传承力度加大,中华文化之美不断彰显。新征程上,高扬文化自信之帆,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新华社记者 樊曦王优玲 谢希瑶 侯雪静 周圆)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