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
三秦科技群英传
与时间赛跑 向真理鞠躬
——记中国科学院院士鞠躬

  鞠躬,空军军医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安徽绩溪县人,1929年出生于上海,1953年分配到原第四军医大学(现空军军医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
  他是我国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中国现代神经解剖学奠基人之一。他研究的脊髓损伤修复和脊髓挫伤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为无数患者带来新生。他曾写下“科学家的生命,在于不断地更上一层楼的追求”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一如既往地践行着,未曾懈怠。
  ■与时间赛跑 向真理鞠躬
  鞠躬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索非为他起名“鞠躬”,寄予殷切希望,希望他为祖国的事业鞠躬尽瘁。鞠躬受父亲医学救国论的影响,从原本想直接上阵杀敌,转而站在后方,用医学为将士们撑起一片护佑。
  1962年鞠躬任讲师,1983年晋升为副教授,后被破格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5年获“八五”全军后勤重大科技成果奖;1996年被解放军原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称号,同年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鞠躬院士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第一届评审委员会成员、陈嘉庚科学奖评委及吴阶平医学奖评委、邵逸夫奖推荐人、第三届自然科学基金生物科学类杰出青年评审委员会主席。
   ■医学救国 举燎原之火
  1947年鞠躬考上长沙的湘雅医学院,1953年毕业后奔赴西北。当时的第四军医大学住宿和工作环境极其简陋。1954年总后勤卫生部令南京第五军医大学整体迁往西安和第四军医大学合并,学校为行政机关及教研室盖了一栋五层大楼,鞠躬终于有了一些研究设备和属于自己的办公室。他提出“没有枪,没有炮,我们自己造”。他在修配所里设计制作了不下十余种土仪器。
  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鞠躬发明的“神经系统束路追踪”新方法,发表在当时国内唯一的形态学杂志《解剖学报》上,是国内用Nauta法研究的第一篇论文。
  70年代末,鞠躬院士掌握了在1970年发明的比Nauta更灵敏的HRP技术。因为当时国内只有少数人会做HRP染色,鞠躬在一次全国解剖学会议上做了公开课,因此在国内神经解剖学界获得不小的声望。
  80年代初,鞠躬建立了国内医学院中第一个神经生物学教研室,先后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国家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以及国家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
  1991年,鞠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遵总后勤卫生部指令,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神经科学研究所”,鞠躬任所长。2010年,成立了全军脊髓损伤修复重点实验室。
  ■一支烛光 无数希望
  鞠躬院士对自己的评价是:无伟业,点燃一支烛光而已。但他研究的脊髓损伤修复和脊髓挫伤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像黑暗中的一支烛光,为无数患者带来希望之光。
  二十世纪80年代初,鞠躬院士就预见到神经科学综合性研究将日趋重要。他用了将近10年时间,完成了国内首例神经束路追踪研究,提出了垂体前叶受神经——体液双重调节学说,打破了垂体前叶,不受神经直接调节的半个世纪的定论。这一成果,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让鞠躬在国际上享有极高声望。
  在手术应用方面,鞠躬大胆创新,设计了一个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方案,率先提出脊髓内减压治疗法。2002年,鞠躬依托解放军昆明总医院脊髓损伤科,无选择地收治了共30名骨髓挫伤等级A(ASIA)级,即最严重级的病人,实施了脊髓挫伤早期神经外科手术。
  目前,他的团队正致力于研究用细胞及分子生物学、转基因、基因敲除手段,进一步研究脊髓损伤,包括挫伤和横断伤以及干细胞移植等,前景非常乐观,有利于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这对于整个世界,都意义非凡。
  ■教书育人 筑梦芳华
  鞠躬院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名优秀的教育家。早在他刚到第四军医大学,就任职授课神经解剖学,二十世纪50年代已经是该校最佳教员之一,2013年荣获第四军医大学教学终身成就奖。
  目前,93岁高龄的鞠躬院士,心系教研室的发展,仍每天早上8点上班。
  回眸近70年工作生涯,鞠躬院士始终秉承着“敬佑生命”的初心,守护着心中那一支给无数人带来希望的“烛光”,并将它交到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手中,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一生与时间赛跑,只向真理鞠躬。

(记者 王慧子)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