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1版
发布日期:
我省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

  今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新定位,全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聚焦聚力 构建“天地空”
  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

  坚持高位推进“出实招”,监测体系顶层设计迈出新步伐。“十四五”以来,我省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高度,谋划设计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省政府印发《关于推进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联合省财政厅印发《陕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规划》,按照“做强省级、做大市级、做实县级”的总体要求,扶持22个重点区县,切实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支撑能力。出台《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评估指南(试行)》,强化省、市、县三级监测体系和监测能力。开拓性采取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站点由市级站交叉运维的业务模式,出台《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在强力保障监测数据质量的前提下有力提升了市级站人员能力和水平。制定《陕西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绩效评估办法(试行)》,将评估结果纳入省级对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年度考核内容,2021年度评估结果显示,各市(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任务完成良好。 
  突出业务创新“谋新招”,监测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陕西坚持改革创新导向,积极优化“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一张网”,推动传统环境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转变,从污染物浓度监测向化学成分监测、二次污染物监测和传输通道监测等方向过渡,彰显生态环境保护监测“摸清底数、掌握动态”的奠基石作用。同时,科学布点统筹推进环境质量监测,建成涵盖空气、地表水、土壤、地下水等要素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其中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300个、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88个。坚持天地一体,积极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生态遥感监测基础数据精细化程度和准确度持续提升,生态遥感解译量增加到每年近700万个,精度提升至96%,基本实现区域生态质量监测评价全过程信息化管理。组织开展全省域范围内水生生物监测工作,建立我省九十余种鱼类的物种基因库,并分别在黄河流域检测出4种、汉丹江流域检测出5种易危濒危物种,绘制物种多样性热点图,初步掌握全省鱼类多样性本底状况。拓展追踪污染成因监测,在汾渭平原3条主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开展激光雷达预警监测,纳入“一带一路”观测网。新建7个市(区)大气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站,加强(区)光化学组分监测能力,为准确研判重污染天气成因,客观评估应对措施及效果提供了有力支撑。
  聚力服务大局“出妙招”,支撑效能实现新跃升。建立完善环境质量预测预报、环境污染成因解析、环境风险预警评估等技术体系和陕西省PM2.5网格化监测与综合分析平台,实现全省各级各类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全面联网,提前7天—10天发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信息。开展涉水赛事水质监测,在“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等重大活动环境质量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秉持“监测为民、监测利民、监测惠民”服务理念,在省生态环境厅微博、微信公众号及陕西空气质量APP发布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共六千余期,发送数据总量达到一百二十余万条,充分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使空气环境信息成为群众出行、生活的“小助手”。及时快速响应突发环境应急监测,为全省环境应急事件处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在全国率先研发成功“陕西水环境应急监测辅助决策系统”并投入运行,“2022智慧支撑水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在全国具有示范效应,有力保障了全省生态环境与群众健康安全。生态环境监测为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协调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的作用更加凸显。
  聚焦前沿特色“亮硬招”,监测能力实现新提升。按照“固本强基、分区分级、突出特色”的要求,以“整合资源提质效、守正创新促发展”的原则,全面加快全省监测能力建设。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立足全省生态环境管理需要,强化预警研判、智慧支撑能力建设,全力打造环境介质痕量污染物监测预警省级重点实验室。汉中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挂牌“陕西省土壤环境监测示范实验室”,出色完成国家网土壤环境监测任务。西安市环境监测站挂牌“陕西省挥发性有机物示范实验室”,将工作视野紧盯汾渭平原臭氧前体物监测研究,积极服务关中地区大气污染治理。咸阳市环境监测站建成西部地区首个、全国领先的eDNA生物监测实验室,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创新和应用示范。积极推进区域站建设试点,整合眉县、岐山县、扶风县和太白县等4个区县站资源新建实验室1200平方米,挂牌成立全国第一个县级重点区域站——宝鸡市眉县区域监测站,夯实基层监测能力,探索“人员、设备、业务、质量”四项管理机制匹配生态环境管理、融合业务发展全新模式。
  攻坚克难 破解制约生态环境
  监测事业发展难题

  近年来,陕西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结构性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全省生态环境监测面临新的考验。
  提升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水平。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环境监测体系将朝着实现感知高效化、业务精细化、应用智慧化、质控全程化、技术自主化、能力实战化方向不断完善。碳监测和生态监测将与传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统筹布局、一体谋划,以支撑减污降碳协同管理和生态保护监管工作。同时,建设完善地下水、生态、声环境、农业面源、生物多样性等监测网络,建立支撑精细化污染治理的研究性监测和调查性监测体系。
  开展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创新应用。当前,我省仍然存在先进感知技术与装备能力不足,环境监测响应及时性、灵敏性有待提高,遥感、传感器等感知手段应用不足等问题。今后,将不断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水平,打通环境监测信息供给与环境管理的贯通性、融合性,加强对宏观决策、污染管控和监管执法的精细化、智能化支撑。提升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实验室信息化水平,加强智能分析应用,形成天地一体融合应用机制。
  下一步,陕西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五统一”,即“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数据管理、统一信息发布”,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垂管改革“后半篇文章”,着力推进监测网络科学化布局、监测能力特色化重构、县级机构区域化发展,为全国环境监测提供陕西方案。

(吴明)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