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市大兴区大兴宾馆施工现场,一套“天幕”系统为建筑工地撑起了绿色“保护伞”。巨型“天幕”将露天施工产生的扬尘和噪声牢牢“锁进”棚内,使工程建设从“露天施工”变为“室内作业”,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从上方俯瞰,长方形的绿色幕网像是草坪足球场。从基坑中向上看,整个基坑被绿帐包裹,巨大的帷幔好似层层海浪。幕布总面积1.1万平方米、南北跨度86米,东西长149米,为大兴区施工现场的首个“天幕”系统。
与传统苫盖网不同,天幕网材质耐久、阻燃,可循环利用。天幕内各式喷淋设备营造出良好的空气环境,安装的隔音屏障降噪明显,同时,天幕兼具防风遮阳功能,为工人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扬尘严重影响城市的洁净程度,影响空气质量。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处于春季,北京沙尘天气多发,今年以来已发生了4次外来较强沙尘天气,期间还多次受外来浮尘的影响。同时,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等陆续大规模开工,渣土车遗撒、道路扬尘、建筑垃圾露天堆放、土方堆料未苫盖等扬尘问题易发多发,扬尘管控形势严峻。
扬尘是北京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多年来,北京将清洁降尘纳入“一微克”行动的重点治理领域,不断深化扬尘管控工作机制,持续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水平。2022年,全市降尘量为3.6吨/平方公里·月,同比下降12.2%。
施工扬尘是北京市扬尘的主要来源之一。北京借助科技手段,充分发挥统一的扬尘视频监控平台可视化、智能化监管作用,将规模以上工程100%安装视频监控并纳入平台,加强视频巡查监管。同时,采用防尘天幕、喷淋等扬尘防治措施的工地越来越多。
来自土石方、建筑垃圾、砂石等建筑材料运输车辆的遗撒,在路面上被反复碾压、扰动,是北京市扬尘的另一主要来源。北京对全市1.8万条城市道路实行分级管理,“冲扫洗收”新工艺作业率提升至95%;有2412条背街小巷实现了100%机械化作业;每月对全市平原地区1900余条道路、550多个工地(场站)出口两侧100米范围进行道路尘负荷监测,督促行业管理部门和属地加强扬尘治理和清扫保洁,切断施工扬尘向道路扬尘转移,减少路面积尘。
针对裸露地面没有及时绿化、硬化或苫盖的裸地扬尘,北京按照“宜林则林、宜绿则绿、宜覆则覆”的原则,按不同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理措施。2022年,从苫盖进化到植被覆盖,共有4685个地块7617公顷实现揭网见绿,换算下来,大约有10800个足球场大小的地块脱掉绿网、披上植被。此外,创新采用栽植宿根花卉、播种地被植物、培养原生地被等生态方式治理裸地;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冬小麦等固土防尘。
大数据手段为精准监管插上了科技翅膀。扬尘视频AI识别、重柴车在线、道路尘负荷走航监测、卫星裸地遥感等科技手段在扬尘监管中“大显身手”,卫星天上拍、走航地上巡、AI精准识别,全力助力扬尘管控。同时,定期公布粗颗粒物(TSP)浓度和道路尘负荷监测情况,通过排名有效传导压力,促进落后的街道(乡镇)提升精细化管控水平。据统计,2022年全市共查处扬尘类大气违法行为2.61万件,罚款近1.14亿元。
(据《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