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父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重视到了焦虑的程度,但孩子的感受与父母的初衷却存在很大差距,对“将来你会明白我是为你好”之类挂在嘴上的话,更是不买账。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许多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有条件的,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家庭氛围的“晴雨表”。
中国的父母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考上名校、实现自己的梦想等,特别是一些自认为为孩子作出巨大牺牲的家长,恨不得孩子用好成绩给自己加倍补偿。但一个基本的事实是,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普通人,高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永远是极少数。家长的好胜心、攀比心有多强,孩子的精神负担就有多重,他们怎么会领你的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发展阶段的差异,不可能一直向前,也不会永远停滞,反映到学习过程中,就是孩子的成绩经常发生波动。家长明智地接受这一点,就如同要接受孩子身高体重的变化一样。
问题在于,一旦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自己的“面子”,就会企盼孩子天天都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希望在熟人中,自己的孩子能成为最令人羡慕的那个。而当孩子考试成绩下滑时,他们就会忧心忡忡、长吁短叹,这种脆弱的心理、焦虑的情绪不仅让孩子手足无措,还会扼杀孩子的潜能,压抑孩子的发展;更可怕的是,它可能会成为压垮孩子精神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高考是一场竞争性的考试,但就一所重点高中来说,考试成绩相差几十名甚至一两百名的学生,最后上的往往都是同一层次的学校。家长要知道,孩子的竞争对手并不是身边的这些同学,而是将来和他报同一所院校同一个专业的人,孩子班上有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应该是他的幸运。
过高的期待孩子承受不起,只要家长不把孩子的成绩当成自己的“面子”,陪伴孩子成长就会成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