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官网发布: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陈正余获得2023年中国农技协“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我这一辈子就是为了一片桑叶、一条蚕子而努力,只要组织需要我,只要群众需要我,只要我还干得动,就要一直干下去。”陈正余对记者说。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40年如一日,以永不消减的工作激情、孜孜不倦的工作干劲、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诠释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兴建蚕药厂护航蚕农人 “小陈呐,请你给看看我们家的蚕咋回事,这都一天了一箔桑叶没吃到几片。”蚕农充满期待的眼神深深刺痛了他。虽然彼时安康蚕桑产业蓬勃发展,但是却没有自己的蚕药厂,养蚕消毒药品全从外省购进,供药不及时或药品变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生产需要,造成蚕病危害接连不断的发生。他暗下决心,立志要兴建属于安康自己的蚕药厂。
自此,陈正余废寝忘食调研、总结、撰写可行性报告。对于办厂之初的艰难,资金短缺、设施落后、技术匮乏,他跑细了腿,磨破了嘴皮,四处筹集经费。有人质疑这个刚出社会的愣头青未免妄自尊大,但为了家乡产业的发展,他都选择默默吞下委屈,继续奔走呼吁。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陈正余的不懈努力,安康蚕药厂开工建设,25岁的他义不容辞担起了创建安康蚕药厂的重任。10年寒来暑往,在他的努力下,蚕药厂不断发展壮大,年生产规模达300万元。他边学边干,主持研制生产新蚕药30余种,解决了安康蚕药长期依靠外调的难题。他制定的《陕西省蚕药地方质量标准》发布实施后,对蚕病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蚕病的发生。
■潜心科研路 耕耘蚕桑人 善作善成。2007年,安康蚕桑产业规模已达到历史最高峰。他深知,没有实力难有地位,蚕桑作为安康的传统特色产业,不能缺席。他积极探索,先后主持中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引进推广“强桑1号”“红果1号”等优良桑品种10余种,建立桑品种资源圃100余亩,保存桑树资源1000余份;先后引进推广“华康2号”“华康3号”等优良蚕品种10余个,有效解决了夏秋季易发蚕病问题。
他还推广多批次养蚕、小蚕共育、“6215”宽窄行栽植、桑园套种套养等蚕桑新技术,省力化蚕台、智能化共育机、农业植保无人机等蚕桑新机械,引进推广人工饲料养蚕技术,在安康、汉中、延安等地建立示范点20余个,推广人工饲料共育小蚕3000余张,改变了传统养蚕模式。主持完成的家蚕人工饲料适应性新品种“兴安秦源”通过审定。蚕桑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养蚕效率,降低了养蚕成本,极大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养蚕离不开栽桑,桑叶品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蚕丝质量。但由于以往桑叶只能养蚕,一旦茧丝行情不好,就会出现蚕农毁桑弃蚕的现象。他坚持“立桑为业,多元发展”。在他的倾心指导下,桑叶茶、桑饲料、桑果饮品等10余种蚕桑副产品应运而生,蚕桑产业迎来新转机,实现了由传统“一粒茧”“一根丝”单一产业发展模式,向“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产业振兴”多元化发展模式的跨越,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掌握住发展主动权。
■推广技术者实践出真知 陈正余一手抓科研项目,一手抓技术推广。他编印的《栽桑养蚕技术》等产业技术培训手册及科教光碟5万余套,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累计培训40余万人。他将积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于指导广大蚕农、技术干部生产实践,使安康蚕桑的科技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他组织安康市农技协申报的“安康蚕桑丝绸科普教育基地”被认定为中国农技协科普教育基地,并在石泉、汉阴、恒口设定3个教育点。他也获得陕西省“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
25项科技进步奖、6部蚕桑学术著作、87项蚕桑标准、80余篇学术论文、50余项荣誉,见证了他40年为安康蚕桑事业孜孜以求的荣耀。他是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安康,这片美丽丰润的土地,孕育了这名乡土专家,回报他的是碧绿的桑田与洁白的绢丝,迎接他的将是全市蚕桑事业蒸蒸日上的灿烂前景。
(记者 曹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