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西古村脱贫户雷红梅没有想到的是,改变一家人生活窘境,敲开幸福新生活大门的竟然是自己从小吃到大的小土豆。
8月4日,雷红梅身着深蓝色工作服,忙碌在土豆粉加工流水线旁,动作娴熟。“如今在家门口上班,每月1800元的工资加上合作社的分红,再也不用拖着残疾的双腿四处讨生活了。”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雷红梅高兴得合不拢嘴。
雷红梅上班的地方是西古村有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种植、收购、销售、储存、深加工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链加工厂,是铜川市首条现代化土豆粉生产线。
土豆变身“金豆豆” 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石柱镇地处渭北旱塬,粮食广种薄收,但这里生长的土豆却外红内白、口感细腻,钾、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以往各家各户“单打独斗”,稀稀拉拉地种着土豆,粗放式管理,产量低下,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针对多年来种植土豆品种单一、抗病能力差、种植面积小、经济效益低的困难,合作社理事长、西古村党支部书记童有明带领村班子成员赴甘肃、榆林、北京等地考察取经,引进优质高产脱毒土豆品种,坚持科学种植、精化管理,提高土豆质量和产量。村里还开辟了实验田,对种子、化肥、管理技术等一一试验,选取了适合渭北旱塬种植的土豆品种,让石柱红洋芋成了“铜耀薯”的主打产品。最终,铺设节水灌溉带的土豆田亩产达6300斤,足足比未铺设节水灌溉带的亩产量高出了两倍。
被群众称为“救命蛋”的土豆,正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村民童思敏种了3亩土豆,合作社按照8毛钱的价格收购,总共卖了7200元,加上年底1500元的分红,全年共收入8700元。“因为化肥、机械等都是政府免费提供,卖土豆的钱成了纯收入,我只需要锄锄草。空闲时间在合作社打零工还有一份收入,现在生活质量大大提高。”童思敏笑着对记者说。
截至2022年底,合作社带动石柱塬上12个村种植土豆已达3083亩。土豆产业不仅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还让其他村民也尝到了收益的甜头。
加工增值鼓起群众腰包 商品土豆能卖上好价钱,但新问题也随之而来,农户种的小土豆卖不出去怎么办?为了给小土豆找“出路”,童有明多方考察,并通过村上的驻村工作队联系到中科院的专家指点迷津。综合各方因素后,他们决定在村上建土豆加工厂。很快,这个注册资金2600万元,占地面积20亩,在合作社基础上创办的马铃薯产业链加工厂开始试运营,土豆粉丝日产量达4吨。童有明告诉记者:“西古村周边没有像样的加工厂,这个土豆加工厂建起来,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村上的富余劳动力还能就近务工。”
近年来,西古村依托土豆走出了一条集种植、仓储、深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全镇上千户群众种植土豆3000余亩,建设了1000吨储藏库和2000吨的储藏窖,建成全市首条现代化土豆粉生产线,通过电商、代理商销往北京、江浙、深圳等地,成功打响了“陕耀”系列产品品牌。2022年,土豆粉总产值803万元,解决当地就业53人,户均分红3110元,2022年村集体净收入108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00元。
童有明说:“除了走商品的,剩下的土豆全部用于深加工。我们已经注册了商标,将来要将石柱土豆做成知名品牌。下一步,我们想抓住国家将土豆主粮化的机遇,将小土豆做成大产业,要做出土豆挂面、土豆馒头、土豆烤馍等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让小土豆成就更多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大梦想。”
据悉,西古村现有的土豆加工厂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今年又新建成一座粮食深加工厂,预计生产量能达到1000多吨,年产值约600多万元。如今,西古村的小土豆通过加工增值鼓起了农民腰包。
“发展马铃薯种植和深加工是耀州区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也是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下一步,石柱镇将坚持农业产业化助推乡村振兴的思路,集约发展现代种植业,进一步扩大规模、拓宽市场渠道、延长产业链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让“陕耀”品牌走出陕西、走向全国、打入国际市场,带领更多群众增加收入,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耀州区委常委、石柱镇党委书记刘先说。
(记者 朱志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