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环保大课堂
一粒电池的“碳中和”之旅


  电池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日常用品,在人们的日常认知中,一提到电池,大都认为它们属于有害垃圾。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电池都需要投入“有害垃圾”桶,碱性电池符合低汞和无汞化的技术要求,同时也不含铅、镉等有毒重金属,因此,可以将其投放到“其他垃圾”桶中。
  日前,一款碳中和电池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它也是可以投放到“其他垃圾”中的电池。包装上碳中和logo的展示让消费者了解到产品的环保属性:电池以绿为包装基调,意味着绿色低碳发展,一个大大的“0”抓人眼球,代表着“0碳”“0塑”和无汞。电池上注有“碳中和”“环保碱性电池”字样。这是南孚益圆ECO携手碳阻迹合作,近日正式推出的国内小电池领域首款碳中和电池。
  什么是碳中和电池?它经历了怎样的“碳中和”之旅?记者就此采访了益圆ECO首款碳中和环保电池项目技术负责人、碳阻迹碳管理咨询经理刘煜坤。
  什么是碳中和电池?
  刘煜坤介绍说:“我们应用了碳阻迹的CREOS碳中和方法论,从计算、减排、带动、抵消和传播5个阶段助力实现碳中和的电池。碳中和电池首先需要测算过产品碳足迹,在这个项目里我们分别完成了5号、7号电池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计算,包括原材料、生产制造、运输分销、使用、废弃等环节。其次,南孚益圆和碳阻迹明确了在不同阶段可以实现的减碳举措,以尽可能实现减排。同时,也积极带动员工和消费者进行低碳意识和低碳行动的改变。最终也通过了碳抵消的方式将无法再减少的排放进行了中和,实现了碳中和电池。”
  据了解,与普通电池相比,这款碳中和电池的低碳属性更强,也实现了净零排放。
  为什么碳中和电池可以投入生活垃圾桶呢?刘煜坤解释道,主要是因为这款电池是符合家用碱性锌锰电池符合低汞和无汞化的技术要求,同时也不含铅、镉等有毒重金属,不再属于有害垃圾。碳中和电池与小朋友的一次性玩具电池、家电的遥控电池等市场上出售的1号、5号、7号干电池一样,都可以投放到“其他垃圾”桶中。“一次性干电池由于电池对原材料的高纯度要求,其中的汞镉铅含量比化妆品里面的含量都低,已经做到了无汞镉铅,作为一般生活垃圾处理即可。”刘煜坤表示。
   经历哪些低碳环节,才能称得上碳中和电池?
  碳中和电池产品主要指益圆ECO5号和7号电池。刘煜坤表示,产品通过将循环经济、碳中和理念与电池产品相结合,填补了国内小电池领域空白,为消费者带来了无需回收、不含汞镉铅、可随生活垃圾扔弃、耐用更环保、零碳(指温室气体相对零排放)无负担的好电池。
  在电池全生命周期,原材料获取阶段的碳排放量往往是最大的。那么,碳中和电池在这一环节是如何体现绿色低碳的呢?
  刘煜坤解释道:“益圆ECO通过利用高品质的循环材料应用和更先进的生产工艺保障,持续提升电池中回收材料占比,使其高达5%。”
  据了解,回收材料主要为二氧化锰,通过产线的微粒收集净化系统收集空气中挥发的二氧化锰,再通过提纯净化,得到高纯度的二氧化锰原材料。刘煜坤说,“其他款电池很少使用回收材料,这也是益圆ECO的优势之一。”
  碳中和电池在生产过程、包装过程等方面,也都体现出绿色低碳的理念。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厂集约化生产、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等,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运输环节,以大货配送使用循环托盘,减少了一次性包装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包装材料消耗和废弃物产生。
  同时,在绿色包装上下功夫。一方面不断加强包装的可回收利用价值,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包装的复杂性,其外盒和电池标纸采用水性油墨、UV油墨等环保油墨,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的原纸,以及轻量标纸,实现减塑25%。
  此外,该碳中和产品由碳阻迹完成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核算,通过购买湖北利川天上坪48兆瓦风电项目产生的CCER,对益圆ECO首款碳中和电池的两款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抵消,进一步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碳中和。
  碳中和电池,可以减碳多少?
  据碳足迹统计,每一盒(8节)益圆ECO5号电池中和二氧化碳当量(CO2e)排放约830克,这相当于节约1.5度电,节约5吨水,节约52双一次性筷子,也相当于减少开车出行4公里。
  刘煜坤补充说,目前减排信息还没有披露,以上数据主要是指中和量。
  据悉,2020年以来,以“双碳”目标为引领,全球各行各业碳中和产品不断出新。刘煜坤表示,除了助力益圆首款碳中和电池外,碳阻迹还运用这套方法帮助晨光推出国内首款碳中和文具,与安佳携手推出了中国首款“零碳蛋糕”,辅助支持正谷品牌的30多款产品实现了碳中和等。
  “实现碳中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在这场减碳大潮当中,需要企业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努力与突破,不断走向‘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的未来。”刘煜坤说道。

(据《中国环境报》)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