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在这里钓鱼的人成群结队,垃圾到处乱扔,自从政府取缔瀛湖库区养殖户的网箱,这里的水变绿了,天变蓝了,连空气都变好了。”王大爷指着碧绿的湖水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安康市锚定高质量发展“五个坚持”思路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绘就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生态新蓝图。
扛起环保责任,构建生态发展新格局
安康市生态环境局紧盯“三个年”活动,动态优化“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项目工作清单,密切关注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时序进度,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组建一批“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023年积极谋划申报生态环保项目2批次112个,争取到位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专项资金5.2亿元。谋划EOD项目5个,1个项目已通过省生态环境厅审核并报生态环境部;审批建设项目环评54个,登记表备案813个。
白河县是确保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的“最后一关”,安康市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流域综合治理,源头把控监测,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目前,白石河废石贮存场已贮渣1.8万方,道班上矿点清运矿渣5700余方,清理矿洞11个,封堵矿洞6个。蒿坪河流域整治方案印发实施,完成堰沟河9.5万方废弃矿渣治理,加快构建了绿色发展新格局。
严守生态红线,焕发生态发展新活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安康市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最闪亮民生标识、最具竞争力的宝贵财富,集中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让百姓生活在蓝天之下、清水之畔、净土之上。
持续发力保蓝天。安康市委、市政府根据本市气象条件、污染源等特点,坚持污染防治攻坚提标升级双周调度、明查暗访、通报曝光、督办整改闭环管理。累计召开调度会23次,整改问题443个。今年1月至9月,安康中心城市空气优良天数253天,综合指数3.0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排名全省第一。安康市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三年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行列。
持之以恒护绿水。安康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安康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关于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提标升级有关问题的通知》,全面压实各级各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2022年,安康城市水环境指数3.3358,平均改善指数3.31%,排名全省“双第一”。今年1月至8月,城市水环境指数3.0859,排名全省第一,平均改善指数1%,均优于上年同期水平。安康水环境质量、水质改善幅度连续三年获全省“双第一”,地表水优良率保持100%。
久久为功守净土。安康市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和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整治,建立土壤、地下水重点监管单位名录,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治理涉重金属历史遗留固体废物92.43万吨,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以上。旬阳县红军镇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试点项目被生态环境部评为优秀试点项目,推荐为全国推广案例。
安康市把做好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和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重大契机,焕发出生态环境发展的新活力。建立定期调度、清单管理、“三色”督办等机制,确保整改工作形成闭环管理。第二轮中央、省督察反馈的44个问题整改完成29个,15个问题按期推进,无逾期整改问题。
绿色低碳循环,绘就生态发展新蓝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安康市先后出台了《安康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安康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30年)》《安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实施方案》,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并处于全省乃至全国碳减排“第一梯队”,成为全省唯一获得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建设优良等次城市。
减污降碳全面打响“秦巴明珠·幸福安康”生态旅游品牌,支持各县(市、区)积极开展旅游品牌创建,为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宁陕县“生态赋能乡村振兴”案例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岚皋县、石泉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平利县、镇坪县、岚皋县获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今年镇坪县、宁陕县、平利县、汉阴县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石泉创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全面开展。
矿山变绿洲,与伟大的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安康市谋划减排项目44个,建设绿色矿山11个,关闭各类采石矿山226座,治理矿山环境570公顷。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抬头见蓝”如今已成为安康人民诗意地生活享受。在这片大地上既有青山绿水、又有净美人居,既有现代都市、又有田园诗意,既有乡愁古韵、又有文明新风,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绘就了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蓝图。
(王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