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近日印发,根据规划,西安市将通过八项措施推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到2030年,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现状:首要污染物是PM2.5
去年年均浓度值52微克每立方米 据悉,2022年西安市空气质量六项主要污染物PM10、PM2.5、一氧化碳、臭氧8小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分别为87微克每立方米、52微克每立方米、1.4毫克每立方米、178微克每立方米、7微克每立方米和38微克每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从污染源解析结果看,PM2.5是西安市大气污染首要污染物,二次污染源是PM2.5最显著的污染源,其次是生物质燃烧源和燃煤源。
从PM2.5污染源的季节变化特征来看,二次污染源的贡献率除在夏季相对较低外,其他季节均超过20%,生物质燃烧源和燃煤源贡献在秋冬季突出,工业源和扬尘源贡献在春夏季突出,机动车源贡献在夏秋季相对显著。
从客观因素来看,因关中盆地东西狭长,西安市位于关中盆地中心位置,在高湿、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和区域传输影响下,容易出现重污染天气过程。
目标:今年PM2.5年均浓度值
不超过47微克每立方米 为确保空气质量达标,西安市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分阶段制定空气质量目标。
2023年,PM2.5年平均浓度不超过47微克每立方。
2025年,PM2.5年平均浓度不超过41微克每立方米,空气质量较“十三五”末有所改善。
2027年,PM2.5年平均浓度不超过39微克每立方米。
2030年,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措施:多管齐下
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规划》明确了八项主要任务和治理措施,包括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空间布局合理化;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实现移动源排放减量化;优化调整用地结构,推进污染减排精细化;强化面源治理,推进污染治理差异化;加强重污染应对,推动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化;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协同化;强化基础保障能力,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智慧化。具体举措中,西安市将大气污染治理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利用城市廊道打通“风道”,改善主城区及周边组团的区域气候环境。持续实施增绿扩绿工程,完善城市绿道总体格局,打造特色“品牌”绿道和个性城市公园,建设绿色宜居城市。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优化各园区产业定位,促进产业集聚和绿色发展转型,统筹推进产业布局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需求相适应。同时,加快实施城市建成区高排放企业搬迁改造、搬迁入园或依法关闭,明确时间表,对逾期不按计划实施的依法依规予以停产。
持续推进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提高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加速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进程,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量的主体。2030年底前,主要以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满足能源消费增长需求。
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控制燃油汽车保有量。从2023年开始,政府投资类项目、民生保障类项目,要优先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车辆。在铁路集装箱货运站到主要物流园区之间,鼓励引导物流企业使用电动(混动)货车,物流企业在主城区进行运输活动采用新能源汽车。
推进城乡增绿扩容,重点开展秦岭北麓区域生态修复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动全市生态空间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变。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8%以上。“十五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在“十四五”的基础上持续增加。
严格落实关中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要求,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强化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信息的互通和共享,逐步实现统一管理、联防联控、统筹协调、整体推进。
(郭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