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
章草韵致的美学承载
罗小平
  有人把书法艺术喻为戴着镣铐的舞蹈;还有人把它说成是凝固的音乐。前人说:“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而英华发外,惟乐不可以为伪”。道出了艺术形象本于人的内心,然后才有外在表现,借以抒发感情。各体书中,我最喜章草高古简约之气息,因其与隶书的血缘关系和约定俗成的草法制约,太过流妍便会近于小草,难以进入自由书写的抒情状态。
  我以为制约性情的发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其基本理念是“敬文”,以文字表达内心的敬意。虽能“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但却制约着人类行为的艺术化。其次是主体的“心”,即人的精神状态与人的主观意识是否能求得心灵自由。最后是传统法帖的传承。赵孟顺的“结字因时而传,用笔千古不易”,老米集古字而终能形成鲜明的自家面貌,关键在于能否既有传统又有“我”。庖丁解牛能“合于《桑林》之舞,提刀而立,为之踌躇满志”,在他自身是因为技术高超而得到心理上的愉悦,而老庄却盛赞其进乎道矣!技术之于书法艺术最核心的东西在于它能否表现出主观意识中“悦志悦神”的精神世界。
  书法史实乃书法风格史,人们汲取书法表现力的空间极为广阔,经典法帖、摩崖写经……凡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书迹,合于自己审美取向的都可汲取。而章草的传世法帖太少,限制了我们风格的寻绎,而且有限的刻本一再翻刻,远离了汉魏之际由隶省简而来的古体草法。
  赵子昂、宋克的章草违背了章草的本质内涵,王蘧常的章草异于索、皇,但还是章草。有人赞曰:“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因其合于章草的绞转、衅扭之法,丰富了章草的神貌。
  我还临习了章草从萌芽期到成熟期的多种书迹,古人有“移我情”和“移世界”之说,即艺术地借鉴自然物象,使它成为美的对象,以消解心与物的对立,如从屋漏痕的朴厚、夏云奇峰的多变等悟出书理,丰富了我们的审美视野,草书是最能体现中国人审美情调的艺术。
  狂草若是大海中汹涌的波涛,那么章草则是海底的涡流,它是沉厚的原动力,是苍茫简远、古质朴茂的线律之“舞”。舞蹈用肢体语言抒发情感,书法用笔墨表现情感。
  蔡邕《笔论》云:“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周俊杰先生说得更为直观:“拈起毛笔写字,从笔端流出的是书家魂,是人类精神世界中最核心、最深刻、最原始的生命动力”。
  《祭侄稿》最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表达,进入高度自由的精神状态后,一任情感如马奔驰,笔墨跌宕起伏,虚实相生。司空图形容这壮硕的艺术精神时说:“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返虚之浑,积健为雄”。
  艺术的创造彰显心灵深处潜隐着的宇宙豪情,如歌如舞的情感表现力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
  草书的表情达意无论是章草还是小草、大草,在创作中有无数个二元矛盾相生相发,达到矛盾统一、自然和谐。
  小草与大草注重的对比关系包含大小、粗细、欹正、浓淡、行气摆动等元素,因节奏、墨色而产生块面变化、虚实激荡的整体图式,强调情感的外化和空间留白的对比,故而更能“达其性情,形其哀乐”。
  章草则弱化以上多种对比关系,注重内在的变化,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绪波动、思维起伏,更能“漱涤万物,牢笼百态”(柳宗元语)。
  汉代的崔瑗,后世称尤善草书,师法杜度,“善草书”,指的应是章草。张芝取法崔瑗、杜度,书艺大进,后世誉为草圣,以上诸贤皆为章草大家,且有法帖传世。
  所以崔瑗的《草书势》,应该是指章草之势。这篇历史上最早的书法论文,讲述了草书的起源、产生及他对草书艺术的感受。择其两点述之:“兽跋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这句话讲静与动的关系,外静而内动。兽踮起脚,鸟耸起身子,却没有飞走离去;狡兔受惊,将奔驰还未能为之一跃。
  章草所追求的是敦厚、高古、冲淡、玄远的审美理念及内在精神。“厚”包括用笔的丰实、结字的纯和、气韵的高古。高古者,心态有古情,笔致有古韵,气象有古意,人古字自古。
  就精神层面而言,精和神分开看,“精”是准确、到位,是法则,溢而为“神”采。天工与人工。西晋前多法天工,唐以后多拟人工。汉晋大贤之章草,如浑金璞玉,其出本无法却蕴含至法,大巧若拙,巧于心,拙于行,巧于内,拙于外,静谧如“雪岭孤松”,浑穆若“扶面东山”,雅逸似“仙风道骨”……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