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11月,是甘薯的集中收获期,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的甘薯加工厂格外忙碌。厂区卸货处一派繁忙景象:一辆辆卸货车被垂直吊起,甘薯堆积如山。
卢龙是远近闻名的全国甘薯之乡。然而,由于淀粉加工产生大量废水,导致污染严重,曾一度制约了产业发展:甘薯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加工企业生存困难,治污成本高;散乱小作坊违法成本低,屡禁不绝。
如何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受秦皇岛生态环境部门邀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洁生产中心潘涔轩博士带队赴卢龙县开展甘薯淀粉加工废水治理调研。记者近日跟随清洁生产中心专家团队重回卢龙县,发现曾经困扰当地的废水已经变成了肥水。
废水到底该如何治理? 潘涔轩回忆起初到卢龙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专家团队走访多家生产企业发现,为避免废水直排,当地建了多个大型收集池,希望通过自然降解的方式实现废水处理,但经过尝试,水质仍不能达标。
“废水含大量蛋白,放久了一发酵,味道很臭,远远闻起来就有种养殖场的味道。”潘涔轩说。
由于甘薯淀粉加工废水极具特殊性,采用末端治理的方法难度大,成本高。
“甘薯不易储存,每年秋季集中生产,废水产生量大,需配套建设大型污水处理厂,动辄上千万元的投资,企业压力大。”潘涔轩解释道,“深秋气温低,不利于厌氧—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处理时还要给废水加温,运行过程中又将增加大量能耗,增加碳排放,企业无力承担。”
在潘涔轩眼中,污染物都是放错地方的资源,通过清洁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节省治污成本,最终打造循环经济。
甘薯淀粉采用物理加工方法,产生的废水量大但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还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元素,是一种有机肥水。
专家团队经过研讨、评估、测算,最终提出了让废水还田利用的治理思路。
“所谓薯类淀粉废水还田,就是将取自于田的有用生物营养物质‘归还’土壤环境中,促进农作物生长,保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相比末端处理,废水还田是最简单易行、稳定可靠的资源转化途径,可彻底解决困扰薯类淀粉加工行业多年的环境问题。”潘涔轩介绍说,“一只小红薯,淀粉加工后可食用,废水还田能增加肥力、改善土质,分离出的薯渣还可用作动物饲料,真正实现‘吃干榨尽’。”
废水还田真的可行吗? “废水不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吗?”“会不会从水污染扩散到土壤污染?”起初听到废水直接还田,很多农户、企业产生了顾虑。
新生事物总会让人疑惑。为了保证卢龙甘薯淀粉废水还田的安全性,专家团队前期开展了大量评估及走访工作。
“我们先选取大型加工企业和合作社为试点,详细调查了企业淀粉加工工艺和废水水质、流转土地土壤、地下水等情况。详细评估之后,量身定制了还田实施方案。”潘涔轩介绍。
之后,团队专家实时对试点企业进行氨气、硫化氢等臭气监测,监测结果均满足《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要求。试点企业施用的试验田肥力大幅增加,大部分土壤氮指标达到三至四级标准。附近流域地下水、地表水均达到II类或III类水质。
团队还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指导,制定还田利用方案。以河北中薯集团为试点进行清洁生产改造,淘汰落后生产线,每吨甘薯加工耗水量由3吨—8吨下降到两吨。
“通过自动化喷施等方式还田,提高了施用均匀度,避免出现传统大水漫灌带来的弊病,让企业实现科学有效的废水还田利用,避免施用不当造成环境污染。”团队工程师朱克松介绍说。
“农产品加工行业本身就利薄,废水还田不但没有治污投入,流转来的土地还能节省化肥钱,节约下来的成本直接让利农民和消费者,多方盈利。”秦皇岛荣骏公司企业负责人说。
科学还田一直贯穿始终。“团队每年会持续跟踪监测土壤及农作物变化,根据种植品类、面积合理计算废水设施用量及施用时间,动态指导规范还田。”潘涔轩介绍说,就在上个月,团队才刚刚完成今年的跟踪评估。
最终,卢龙县近30万立方米废水得到资源化利用。如今,从种苗甘薯到淀粉制品,再到休闲零食……一条高附加值的甘薯加工产业链逐步完备。
对于潘涔轩专家团队来说,废水还田只是一个起点。近期,他们正和当地镇政府及农业农村部门频繁座谈。“我们正在商讨建设甘薯特色小镇,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打造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生态游,延长甘薯价值链条,真正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潘涔轩介绍,通过清洁生产、科学治污,推进地方产业健康发展与高水平生态保护全面协同,是应有之义。
时值深秋,天高云淡,水质曾为劣V类的饮马河如今已是清澈见底、鱼虾成群,地里的冬小麦苗出芽,映衬着舒缓的阳光、洁白的云朵,好一幅迷人的乡村画卷。
(据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