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综合治理让环境水润动人
近年来,榆林市定边县持续推动地下水综合治理工作,通过高效节水灌溉、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安装取用水计量设备等措施,降低地下水开采量,促进地下水水位稳步回升。
近日,定边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和“水电双控”项目施工方负责人带领技术工人穿梭在田间地头,对水电双控设施进行安装调试。该系统是根据地区地下水用水总指标及单井的用水指标,对机井用水量和用电量进行计量,对抽水量进行合理调度,按量收费。白泥井镇衣食梁村党支部副书记边万宝说:“自从安装了水电双控系统之后,我们村农户的节约用水意识都提高了,既节省了水,也不耽误浇地。”
白泥井镇是定边县农业大镇,现有水浇地30余万亩,因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等因素导致灌区地下水位下降。为了合理分配水资源,有效把控地下水开采,定边县水利局申请专项资金,在白泥井镇重点区域安装水电双控系统500套,目前正在全力安装中。
白泥井镇副镇长李林介绍道:“目前,白泥井镇共安装水电双控系统200余套,初步实现了亩均200立方米的节水任务。通过组合拳,全面推动地下水综合治理,实现地下水位稳步回升。
定边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吴瑞宏说:“截至2022年年底,定边县累计压减用水量5436万立方米。根据测算,2023年能压减用水量2000万立方米以上。下一步,我们将争取中省市资金,继续为农业灌溉取用地下水水量较大区域内的农业灌溉水井安装水电双控计量设施。”
(张立昌 拓峰跃)
牛产业“牵”出“牛日子”
走进榆林市定边县砖井镇侯场村村民蒋登高的牛圈,一头头毛色光亮、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然地嚼食草料,蒋登高则在一旁清理圈舍。蒋登高是村里有名的“牛倌”,几年前他还一穷二白,现在却一跃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百万富翁”。而这些改变,要从6年前他从三边牛业生态农场有限公司贷了五头牛说起。“起步有点担心,没有启动资金,但是从蒋登科这里可以贷到免费的母牛,可以自己繁育。”蒋登高说,“2016年到现在,存栏量100来头,销售了100多头,纯利润有100来万元。”
蒋登高口中的蒋登科,是砖井镇侯场村人,也是陕西三边牛业生态农场有限公司的创始人。2017年以来,他通过“公司+农场基地+专业合作社+养殖农户”的模式,与周边农户签订养殖合同,为周边困难群众免费发放优质母牛,并通过实行统一赊购母牛、统一配种培育、统一养殖标准、统一防疫治疗、统一回收牛犊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模式,解决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在这样的模式下,致富的不仅是蒋登高一家。截至目前,三边牛业已带动周边100多户贫困农户精准脱贫致富,累计发放肉牛1000多头,农户户均增收20000多元。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蒋登科还致力于养好定边的“一头牛”。为此,他不仅探索杂交出了专属于定边的三边牛,还打造了近万亩苜蓿基地。优质杂交品种加上精细化养殖,逐渐形成了三边农场畜牧养殖、饲草种植、饲料加工、粪污还田的种养互动互促的畜牧业生态链条。
“种苜蓿喂青贮,这是纯天然生态饲料,生长周期变长,养出的牛自然也不同。”蒋登科说,“而且,我们把瑞士的西门塔尔、夏洛莱这一系列一代一代做杂交,现在做到四代到五代,每个牛都膘肥体壮,里面融入了五个血系,它体格大,肉质更好、更鲜、更嫩。”
如今,存栏1600余头三边肉牛,近万余亩苜蓿、黄芪中草药、玉米草料基地与年精细化加工能力3000多头的自动化屠宰加工厂也令三边牛业成为陕北地区专业化、科学化程度较高的大型肉牛养殖基地,而这正是三边牛高于市场价的“底气”。优质的三边牛在口口相传中逐渐找对了属于自己的市场,产品远销北上广、江浙、香港大湾区等地,每年的销售额可达1000万余元。“我们准备下一步在榆林、西安成立直营店,让定边县全民养牛,不愁卖牛,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得到实惠的收入。”蒋登科说。
陕西三边牛业生态农场有限公司的“茁壮成长”是定边县畜牧业蓬勃发展的典型之一。近年来,定边县以“8+X”产业为重点,加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使产业发展呈现出业态新、品牌优、效益好的可喜态势,畜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2022年,定边县全年牛饲养量3.7万多头、羊子饲养量180万只、禽类饲养量141万羽、生猪饲养量20.6万头,全年畜牧业总产值达17.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十四五”期间,定边县还将打造100个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户,并依托联农带农机制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叶子 康孝桃 卢云云)
擦亮生态底色 筑起绿色“长城”
榆林市定边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属鄂尔多斯荒漠草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九月的塞上盐州草木葱郁、天空湛蓝,层层梯田绕山头,座座坝堰锁住沟……经过持续治理,绿色在这里不断铺展。
“这里就是狼窝沙,一有时间我就会来这里转转,你看,现在这树干长得粗的我都抱不住……”在定边县四大号村狼窝沙,年过古稀、精神矍铄的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正讲述着他的治沙故事,介绍他的永久“伙伴”——25万亩郁郁葱葱的树木。
1984年,石光银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联合农户治沙的公司,开启了他的治沙事业。40余年来,他带领乡亲们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种活了 5300 多万株(丛)乔灌木林,并见证着这片沙漠即将从陕西大地“消失”。
如今,石光银等一代代定边治沙人在约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了一条长百余里的绿色“长城”,身处白于山区的大河畔林场同样也在续写着绿色传奇。
“我已经在这里干了二十几年了,眼看着这里一株株小树苗变成现在深扎土地的一棵棵大树,真得很开心!”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山山峁茆,定边县杨井镇王梁山营林区场长李通甚是感慨。
定边县白于山区常年干旱,降雨量少,为了保墒蓄水,当地采用反坡梯田、鱼鳞坑、水平阶等整地方式进行植树造林,在当年春季完成整地,雨季、秋季完成造林,造林保存率达90%以上。定边县大河畔林场成立已有六十四年,共4个营林区,总经营面积13.2万亩。
2023年,定边县依托各类生态建设项目,精准提升森林草原质量,全年计划完成营造林面积13.1万亩;实施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10万亩,总投资5600万元;实施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项目11个,总投资9662万元,主要用于营造林和饲草种植。定边县从1980年的林木覆盖率不到10%到现在的29.2%,真正在流沙肆虐的毛乌素沙漠南缘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
(卢云云)
6万斤南美白对虾“跃”上本地餐桌
近期,榆林市定边县盐湖养殖的南美白对虾迎来成熟季,6万斤南美白对虾“跃”上本地餐桌。为了揭开千年盐湖南美白对虾的“神秘面纱”,日前,笔者走进定边盐湖养虾基地,实地探寻南美白对虾“安家落户”定边盐湖的奥秘。
笔者走进位于定边盐湖花马池的苏陕协作养虾基地,看到工人正在起网收虾,将一条兜满南美白对虾的“地笼”拖出水面。看着一只只体态饱满、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被装筐过秤,慕名而来的顾客薛慧别有一番感慨:“在定边盐湖边长大,没想到有一天还能吃到盐湖的‘海鲜’,而且又大又新鲜!”
在远离大海的陕北定边,能够品尝到“活鲜”实属不易。定边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早晚温差大的特点使得虾只能养殖在可随时调节温度的拱棚内。除此之外,要依靠水质和盐度并不稳定的盐湖水养虾,难度又增加一倍。“沿海的湖养南北白对虾,可以直接挖湖投虾苗,海水是非常稳定的,但定边盐湖的水盐度高,因此需要调配出仿生物海水。”陕西津润欣源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尚介绍。
“养虾必先肥水”,想要配制出适宜养虾的“肥水”,就要将盐湖水调配成适合南美白对虾生长的“人造海水”。但由于盐湖中每一块盐田的水盐度都不尽相同,导致调配出来的“海水”水质并不稳定,虾苗存活率极低,试养两年多来,损失了近800万尾虾苗。为了减少试错成本,提高虾苗的成活率,陕西津润欣源水产养殖科技有限公司投入100万元,更新了适宜北方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拱棚和设备,又专门建造了一个试养池塘,先将少量虾苗试养在调制好的“海水”中,达到养殖标准后,再将大量虾苗投入到使用此“海水”配方调制的池塘内。就这样,在一次次失败和一次次总结重来中,南美白对虾终于在定边盐湖茁壮成长。
“通过两年多的失败经验,我们今年已经总结出一套兑水、菌类搭配的比例,南美白对虾可以在定边扎根生长了。”高尚说。
既然温度难掌握,适合养虾的盐湖水又如此“难调”,为什么非要选择在盐湖养殖南美白对虾?虾棚旁看似其貌不扬的大水桶里藏着答案。“这就是咱们盐湖的特产卤虫,南美白对虾蛋白高,吃了以后不容易生病。”高尚指着桶里的卤虫向笔者介绍,卤虫又名盐水丰年虫,是唯一能在高盐度水 域 中生 活 的低等甲壳类动物,也是沼虾幼体发育和养成阶段的优质饵料。因此,在盛产卤虫的盐湖养殖南美白对虾有天然优势。经检测,以卤虫为饵料的南美白对虾,其蛋白质含量高出一般海虾的20%。
如今,高蛋白质、壳薄体肥、肉质鲜美的盐湖南美白对虾抢“鲜”上市,实现了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吃活“海虾”的自由。
2023年,盐湖两家水产养殖公司养殖南美白对虾的产量可达80—100万斤,产值可达4000—5000万元,不仅填补了周边海虾养殖市场的空白,也为盐湖资源的开发利用打开了新“蓝海”。
“接下来,我们还打算扩大养殖规模,再引进一些新的海鲜品种,比如海里面小型、经济型的小鱼小虾,贝壳类,青蟹、梭子蟹等,让更多的海鲜在定边盐湖安家。”高尚说。
(叶子 武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