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冬时节,寒气袭人,走进商洛市山阳县高坝店镇食用菌产业园大棚里,一股温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看,滑子菇还在继续出,过不了两天就可采摘。”高坝店镇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李仕宏手捧菌袋,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李仕宏自主生产菌袋,为农户养菌供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收,只是山阳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山阳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在发展食用菌产业中,通过科技支撑、政策扶持、龙头引领,不断补链、延链、强链,基本实现了“一个核心园区示范带动、十大流域整体推进、百个基地规范种植、三千个标准(化)大棚支撑、万户群众积极参与”的发展新格局。
“抓两头,带中间,做强做优食用菌品牌” 山阳县地处秦岭南麓,因县域北有流岭、中有鹃岭、南有郧岭,遂有“三山夹两川”之称。这里森林覆盖率62.9%,气候湿润,发展食用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菌业富民,事实证明群众不同程度受益。
“我们组建技术研发团队,进行菌种研发、品种选育等核心技术攻关,采取统一原料、统一配方、统一技术规范。实行企业与农户签订产品回收合同,实行保护价回收,化解广大农户风险。”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立林说,“抓两头,带中间,做强做优食用菌品牌。县上按照‘园区+基地+农户’的模式,把技术操作简单、劳动密集的中间种植管理环节交给经营主体和农户,带动更多的农户参与食用菌生产。”
抓两头,带中间发展模式,不仅减轻了企业征地、投资、用工等方面的负担,而且为扩大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
陕西和丰阳光副总经理戴元平介绍,产业园项目二期每天可循环生产海鲜菇、蟹味菇、鹿茸菇4万袋,年产能1200余万袋。
据了解,该公司目前已建成6000万袋菌袋自动化生产区、1200万袋海鲜菇工厂化生产区、1000吨食用菌产品深加工包装区“三大核心区”和科技研发、技术培训、试验示范“三大融合基地”。
“在和丰阳光公司引领下,全县培育陕西诚惠、兴茂绿能等121家经营主体,按照‘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高坝油江河、十里磨沟河等10条流域建成食用菌生产基地169个、标准化大棚3300个。”山阳县特产中心主任王吉有说。
“农企抱团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十里街办王庄村曾经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沟。惊喜的是,自从大伙跟着公司种植香菇后,家家盖起了楼房,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我们有个香菇种植微信群,遇到啥技术难题,只要在群里一发,马上就有人回应。”山阳县十里街道王庄村村民王兰万万没有想到,脱贫后在自家院子还能“长”出钱来!
多年来,陕西兴茂绿能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治飞创办的食用菌产业园,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吸收就近农户120余人在园区务工,人均年增收8000元。
目前,王庄村食用菌产业园建设标准化香菇大棚100个,已建成现代化生产车间、培养车间、包装车间、周转库等6800平方米,安装自动化流水线生产设备8台套,配套建设冷链仓储等附属设备设施、教学培训室以及产品展示直播平台,年生产香菇300万袋,种植香菇110万袋,加工及销售食用菌产品150吨,产值2500余万元。
不只是发展大棚香菇,羊肚菌种植同样风生水起。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高坝店镇采取粮菌套种模式,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山阳县高坝店镇镇长张晨说。
据介绍,该镇引进陕西金鑫福茂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生产羊肚菌,有村集体建设大棚290个,涉及四个村163亩。羊肚菌11月初种植,次年5月1日前收获后,群众种植黄豆和玉米,亩均效益3万元,纯利润15000元以上。
“农企抱团发展,才能实现共赢。”在高坝店镇食用菌产业园,李仕宏一再表明利益联结的重要性,“农户实现了土地流转挣租金、园区务工挣薪金、入股分红挣股金、自主经营挣现金,企业同时实现了规模扩张。”
“钱都送到家门口,好日子更有奔头” 食用菌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何打破技术壁垒,让留守人员能居家致富?山阳县农业农村局积极推进庭院经济,为农民增收加固了一道“保险锁”。
“政府把钱给咱送到门口了,轻轻松松赚钱,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山阳县十里街办王庄村四组舒君玲逢人就说。
今年51岁的舒君玲,尝到了香菇产业带来的甜头,去年公司为她建了一个棚,挣了1000多元,今年又申请增加了一个棚,收入3000元,纯利润2000多元。
在高坝店镇食用菌产业园加工厂,七八名妇女正围着台板专注地剪菇根,熟练的动作行云流水。
“我都72岁了,每天能在这里挣几十块钱,已经很知足了,感谢党和政府。”高坝店镇移民搬迁户高秀叶利用茶余饭后时间在产业园务工,她和众多群众一样,对政府心怀感恩。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群众受益。
“社区集体经济今年增加收入50余万元。目前,我们正在扩大规模,计划生产滑子菇100万袋,预计2024年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山阳县中村镇沟口社区支部书记张建军说。
据了解,2022年该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与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生产滑子菇50万袋,流转土地110.8亩,236户土地流转金97351元,带动务工12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长3000元以上。
“2022年全县食用菌发展规模达到8060万袋,产量6623吨,一产产值4.27亿元,综合产值16亿元。1.89万户农户镶嵌在食用菌产业链上,户均年增收1.2万元。”陈立林说。
(记者 张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