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军:创新引领未来实干铸就辉煌

梁建军自1993年参加工作起,已经在陕西果业战线躬身耕耘30载,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果树良种繁育的行家里手。2010年担任公司领导以来,他带领团队依靠科技创新不断实现超越,由小至大,由大至强,从行业里的一叶扁舟成长为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他就是来自陕西种苗集团有限公司支部书记、总经理梁建军。
陕西是我国苹果大省,面积、产量、品质均居全国前列,但苗木病毒检测与脱除技术方面和国外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制约了果业的高质量发展。梁建军和他的团队敢于聚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对标国际一流企业,持续在“果树苗木病毒检测与脱除技术”研究领域发力,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突破。
2019年,团队依托省级院士工作站,高标准建设了陕西首个果树苗木企业病毒检测与脱毒实验室,建立了苹果病毒RT-PCR分子生物性检测技术体系,累计开展了23个主要品种的病毒检测,共获取了10个品种的无病毒种源。RT-PCR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提高苹果检测与脱毒技术手段。2020年,梁建军带领团队改进了单一的热处理脱毒方法,采用试管苗茎尖培养加热处理、预处理变温相结合的脱毒方法,使脱毒率由原来的23.0%提高到47.5%,获得了14个苹果品种无病毒母本树。病毒脱除体系的建立,是团队科技创新的再一次突破,意味着规模化生产繁育脱毒苗木已经获得较为完整的技术支持。
2021年,引进了国际最先进脱毒方法—超低温疗法,将苹果病毒脱除率提高至70%以上,同时将超低温疗法与热处理结合,成功脱除了苹果茎沟病毒,该研究结果是生产上首例,截至目前尚未见相关报道。
创新引领未来,实干铸就辉煌。梁建军和他的技术团队目前已拥有实用新型专利15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正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先后在杨凌、三原、凤翔建立了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5000余亩,在技术和规模上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潘忠成:万事开头难 创新攀高峰

万事开头难,潘忠成以前所学的专业是海洋生物学专业,与现有微生物学与生物医药专业有很大的不同,他觉得学习始于兴趣,关键在于贯通融合。基于这种想法,在进入公司前几个月里,坚持每天去车间了解微生物发酵的工艺流程,发酵产物分离与纯化的工艺过程,环保车间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在废水处理厂了解每个工艺段的相关设备与工作原理;通过几个月深入了解学习后,找到制约生物医药企业生产的普遍性问题和不同医药企业的特性问题。
生物农药菌种发酵企业生产效率提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生物农药生产菌种的质量问题;二是产生生物农药菌种发酵工艺和分离与纯化工艺如何优化的问题;三是生物农药生产过程的三废处理如何低耗能高标准处理达标或三废资源化利用问题。针对第一个问题,他带领公司研发人员利用化学诱变选育、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基因改造和基因编辑等技术,通过高通量高产菌种筛选试验,最终筛选出一株稳定遗传春雷霉素的高产菌株;以邓子新院士牵头,通过对产多抗霉素工业菌种进行基因改造获得一株稳定遗传的高产菌种。针对第二个问题,通过大量的发酵工艺参数优化实验,最后缩短生物农药发酵的周期,减少了单位产品能耗,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以臭氧化富勒烯(C60)作为一种荧光探针用于分离与纯化工艺中的陶瓷膜和纳滤膜的孔径测定,进一步解决生物农药在陶瓷膜和纳滤膜分离过程孔径不匹配的问题,提高生物农药分离与纯化的收率。针对第三个问题,他们对生物农药生产废渣通过技术攻关生产生物有机肥,废渣和废水—沼气高效利用。
近年来,潘忠成带领陕西麦可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对公司产品进行技术创新,共申请生物农药相关专利120余项,现已授权3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项,实用新型专利19项;发表生物农药相关论文32篇,其中SCI论文10篇,获得多项奖项。同时组织牵头制定多抗霉素原药、水剂和可湿性粉剂的三个国家标准制定和中生菌素行标的制定;陕西麦可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是国家认可的CNAS实验室和GLP实验室。
杜云龙:潜心基层 工艺创新

一腔热忱,全心付出;没有豪言壮举,只是默默行动。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高级工程师杜云龙在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同时,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带动着身边的人。
杜云龙从事箱壳体类零件工艺工作12年,潜心基层,全身心投入到变速箱壳体类零件的新品试制和量产工作,先后完成多项创新项目。其中,他主持的《壳体类零件清洁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根据壳体类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生产过程中的壳体结构特点分析,独立自主设计出具有差异性的清洁装置及控制方法,解决了生产过程中壳体零件的清洁问题,提高关键刀具的使用寿命,实现了机床生产线产品的清洁生产。项目兼容西门子、法那科、澳柯玛、马扎克等设备系统,为机床自动化升级奠定基础。
该项目荣获2022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二等奖;在质量管理方面,他主导的质量创新项目《降低变速箱壳体孔系不合格PPM》针对变速箱壳体孔系不合格问题,从人机料法环等5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关联图、数据分析和试验设计确定关键症结,针对关键症结问题提出两个解决方案。分别为:将链板式排屑器改为刮板式排屑器,增加冷却液过滤装置。同时设计方案验证标准,确定方案实施有效,可控。最终,变速箱壳体孔系不合格PPM值从1555降低到520,该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为33万元/年。并荣获西安市第42届质量成果大赛一等奖。
杜云龙目前发表论文3篇,授权专利12项,获得陕西省职工科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陕西省质量管理二等奖,陕西省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西安市QC质量成果一等奖等荣誉。
面向未来,他将继续带领团队,以应用数字化新技术为方法实现自主创新,在解决各类急难险重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新突破,创造出无愧于数字化时代的新业绩。
吕悦:埋头苦干锐意进取

吕悦是陕西省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基层场站站长,主要负责场站日常安全及技术管理工作。二十年来,每次遇到困难,他总会笑着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敢于直面困难,以孜孜不倦的求知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为企业安全生产、节能降耗、冬季保供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为保障天然气长输管道的安全稳定运行,落实公司保供任务,2018年,吕悦组织成立了职工创新工作室。他和同事潜心科研,成功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并形成技术成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他正是靠着一步一个脚印,在繁复的技术资料和不断的实验论证中一点一点积累,最终量变达到质变,突破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持续为创新技术注入新的源头活水。他带领团队取得了十余项技术成果,并荣获陕西省企业创新方法大赛、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及中国创新方法大赛优胜奖,拥有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4项。
荣誉的背后必定藏着艰辛。他看到压缩机组在毛乌素沙漠中表现得有些“水土不服”,这本来属于设备设计在极端环境方面的缺陷,他偏偏迎难而上,不知多少个冬夜,在零下20多度的凌晨,他“全副武装”的脸颊还是被冻得通红,重复观察记录燃气轮机进气滤芯形成霜的过程、条件,寻找问题的突破点,通过多次总结分析破解结霜条件、应用滤芯反吹、文献借鉴、隔离转移等方法,进行反复论证、测试,最终得出最优的解决方案,既能达到除霜的目的,又能延长燃气轮机进气滤芯的使用寿命,将企业的安全生产运行成本降到最低,保证了离心式压缩机的稳定运行。最终应用燃气轮机余热利用除霜系统解决了机组在特殊环境下运行的瓶颈,这项技术是当前国际解决此类问题成本最低、效果优良的方法之一。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
族进步之魂。”在未来的日子里,吕悦将积极带领团队继续砥砺前行,为燃气领域创新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