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亭:以创新技术护佑患者健康

医学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发展的学科。随着设备和技术的提升改进,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了更好的救治。咸阳市中心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高亭在临床学习与交流中发现,很多患者在肺癌晚期并发有严重的气道梗阻,从而引发严重的呼吸困难和梗阻的症状,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受到了明显影响。
硬质支气管镜是呼吸介入治疗中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治疗工具。它能够对体内肿瘤直接进行机械性切除,或通过宽大的镜管使用不同的内镜器械对肿瘤进行反复消融治疗。目前使用硬质支气管镜需要麻醉机或者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这使得在内镜操作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漏气,致使手术过程中经常停下来进行通气,手术时间延长,患者面临缺氧风险。
高亭通过临床观察及反复研究,研发出硬质支气管镜封堵器套装,对硬质支气管镜分支进行封堵,有效避免了硬质支气管镜漏气,同时不影响手术操作及器械使用。通过设备的研发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并缩短了手术的治疗时间,极大地改善了硬质支气管镜的治疗效率。
近年来,高亭不断在呼吸介入领域进行研发及创新。他曾创新提出局麻下内科胸腔镜肺大泡及肺气肿减容治疗术,该手术为慢阻肺及慢阻肺合并肺大泡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方式,使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改善。该手术目前处于国际及国内领先水平。
此外,由于传统支架的定制周期长且可塑性差,难以及时有效地改善某些气道疾病。高亭结合硅酮支架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文献报道,通过手工缝合及拼接方式对硅酮支架进行改造,既可以节省患者治疗费用,又能够提高气道疾病治疗效率。
目前,高亭获得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余篇,主持省市级课题10余项,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通过不断地创新及革新,使得更多的患者从呼吸介入及呼吸疾病治疗中获益。
王金博:务实创新求发展 开拓进取铸辉煌

“潜心钻研善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为先。”这是陕西新天地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有限公司领导、职工对技术总工王金博的评价。
作为企业主要技术人员,王金博具备高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渊博的专业知识。自加入公司以来,他始终专注于本职工作,善于思考和总结,并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带领团队有效解决公司焚烧、物化、固化车间各套装置存在的工艺、设备难题。他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全省各地市危化品交通运输事故、化工泄漏污染事故、环保执法黑作坊、黑窝点执法取缔应急污染等20余起环保事故应急抢险工作,有效保护了陕西省的生态环境。近5年来,他连续被上级公司评为“优秀管理者”“工作标兵”等,并带领团队多次获得公司“科技创新团队”“五小成果”等奖项。
《国家危险废物目录》明确将HW34废酸和HW35废碱列入名录,这些废酸、废碱、重金属离子、游离氨氮和COD等因子超标,而且这些酸碱废水一旦进入水体,会破坏自然的中和作用,渗入土壤后还会破坏土壤的理化性质,导致土壤酸化或碱化,对自然生态造成极大破坏。因此,需要进行物化处置,以实现废酸、废碱的无害化和减量化。然而,由于我国危废处置起步较晚,缺乏系统联动设备,废酸、废碱的处置多以间歇式进行,效率较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处置规模需求。针对这些问题,王金博带领他的团队群策群力、深入钻研,经过不断试验,对公司原有工艺及设备进行改造,最终自主研发了一种危险废液的连续运行处理装置,解决了其他废液处置系统工艺流程长、设备投入大、系统联动性差、耗时长、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这使得公司的物化处置量从每年7310.24吨增加到每年15979.34吨。同时,该项目还获得了2022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项目二等奖。
王金博坚持开拓创新、笃行致远的精神,在保障日常工作的同时,带领团队开创了危险服务驻厂管理服务,为公司开辟了新的业务领域;对内对外组织业务培训,为行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默默奉献在危险废物处置领域。
杨晨曦:科研路上的初心与使命

杨晨曦是一位奋战在科研一线的年轻人,他的故事诠释了初心使命的重要性。
2019年,杨晨曦从长安大学毕业后,进入陕西地建土地工程技术研究院工作。作为一名化学与材料专业的毕业生,他初次进入这个以土地工程为研究重点的科研单位,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工作压力,他没有退缩,而是选择了努力适应。他从最基础的土地工程知识开始学习,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研讨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他还学会了与同事合作,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这些都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
在工作过程中,杨晨曦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发现自己的专业并不完全适合土地工程的研究,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他还遇到了许多实际操作上的问题,比如如何进行土壤采样、如何进行土地调查等,这些问题都需要他不断摸索和实践。
尽管工作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他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学习,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他也深深地感受到科研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深知自己的研究成果将直接影响到土地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这让他倍感荣幸和责任重大。
时光荏苒,转眼已经过去三年了。如今的杨晨曦已经成为了一名资深的土地工程研究人员,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依托单位的优势与平台,他累计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包括1区SCI期刊2篇,核心期刊8篇。他还主持与参与了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企业与同行的认可。深感科研工作乐趣和意义的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土地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杨晨曦认为,科学研究不仅是一项事业,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他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为实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宏伟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郭娜: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

郭娜是一名在秦川机床集团宝鸡仪表有限公司工作了20多年的员工。她一直从事油田压力仪表的产品设计工作,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她参与了30多个新产品研发项目,获得了1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发表了4篇论文。
郭娜主持研发的YTK隔爆型压力控制器是一种用于油田防喷器设备的配套仪表,具有防爆功能,主要用于控制防喷器上电机的启停。这个产品在油田的安全作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防止井喷发生的必备仪表之一。经过现场的运行和测试,该产品性能稳定,质量可靠,完全满足了使用要求。目前,该产品已申请了2项专利,发表了1篇论文,并建立了1项企业标准。2020年,该产品获得了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现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石油机械厂生产的防喷器上。
在工作中,郭娜从不退缩。她一直与领导小组的成员一起冲锋在生产一线,解决技术难题和“卡脖子”问题。2020年,她们发现耐震仪表在现场使用中存在漏油、硅油变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们进行了设计方面的改进,将密封形式改进为双密封形式。原来的单层密封通过罩壳进行压紧,容易因为长时间日光照射、运输和磕碰而导致漏油。改进后的双密封方式增加了一个辅助密封,并且表玻璃与表壳配合的形式进一步增加了密封的可靠性。2021年,郭娜和团队成员合作完成了YK型抗震压力表关键零部件质量的提升工作。他们通过优化膜盒压制过程工艺,对低压膜盒、高压膜盒和超高压膜盒进行了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密封材料和不同压制方案的试验,找到了适合LD43系列压力机的工艺,并制定了一套可行的工艺流程。
郭娜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