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如何形成的?

陕西科技报

  近日,我国多地开始降温,北方地区也开始飘起了雪花,银装素裹的场景尤其美丽。那么,雪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在地球的大气中,水分子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式存在。当大气温度降低时,气态的水分子开始凝结成水滴或冰晶。这些水滴或冰晶逐渐增大,最终由于重力作用而降落下来。
  要形成雪,还需要一些特殊的条件。一是大气中的水分子必须足够多,二是温度要足够低,使得水分子能够凝结成冰晶。此外,还需要有适当的风速和气压等条件。
  当这些条件满足时,冰晶会继续增大,直到它们变得无法在空中悬浮。这时,它们就会降落下来,形成我们所看到的雪花。
  雪花的大小、形状和纹理取决于它们形成时的温度和湿度条件。在极地地区,由于温度极低,雪花通常很大,形状简单。而在温带地区,雪花则较小,形状更加复杂。
  除了大小和形状外,雪花的纹理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些雪花呈现出精美的六角形结构,而有些则呈现出其他形状。这些不同的纹理是由于雪花形成过程中冰晶的排列和生长速度不同所导致的。
  除了自然形成的雪外,还有人工降雪。人工降雪首先必须天空里有云,没有云就下不了雪。能下雪的云是聚0℃以下的“冷云”。在冷云里,既有水汽凝结的小水滴,也有水汽凝华的小雪晶。但它们都很小很轻,倘若不存在继续生长的条件,它们只能像烟雾尘埃一样悬浮在空中,很难落下来。这时如果在云层里喷撒一些微粒物质,促进雪晶很快地增长到能够克服空气的浮力降落下来,这就是人工降雪。
  总而言之,雪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神奇的过程,它需要多种条件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
   知识拓展:
  凝结,是气体遇冷而变成液体,如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温度越低,凝结速度越快。它的逆过程称作蒸发。凝结属于液化形式中的一种,但不完全等于液化。凝结是一种相变,故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凝结,会伴随着物质的一些物理性质如密度、比热、声音在其中的传播速度等发生跃变。
 

(姚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