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阅览陕西科技报!
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
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优秀事迹10


  张莹:
  善思笃行勇创新 行稳求进方致远
  自2015年入职陕西飞机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来,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毕业生张莹始终在飞机部件装配生产线从事数字化装配工艺工作。生产现场是学习和积累知识的根据地,也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战场。面对复杂的数字化装配系统和数字化测量设备,她扎根生产一线,在实践中学习。她勤学善思,不断摸索,主动思考各项技术问题,熟练掌握了大部件数字化装配、大部件数字化对接、产品数字化测量能力,在一线锻炼中形成了懂班组、懂现场、懂原理的独特优势。
  面对日常工作中的大事小情,她以饱满的热情认真对待、主动作为,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力量。她以扎实的专业功底,先后完成了大小改进30余项,申报专利近10项,并深度参与多项省级重点课题,与高校、设备制造厂商紧密联系,学习掌握最新的数字化装配技术。结合公司技术难点与痛点,她积极参与申报各类创新项目和基础科研项目,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公司X生产线大部件对接装配工作是现场生产中的重点与难点,产品对接质量波动大,对接后姿态超差风险高,原因是老式对接工装的调整、定位精度低。为了提升对接质量稳定性,公司规划在Y生产线的数字化对接平台上实现X生产线产品的大部件对接工作。要实现X生产线大部件数字化对接,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或改造,不仅要满足数字化对接的条件需求,还要在改进或改造时考虑到各个环节的协调性与可行性,需要进行细致、周密地策划和部署。作为最熟悉大部件数字化对接技术的工艺人员,张莹主动担当作为,和团队做了充分的分析论证和技术准备,开展了多轮交流讨论,最终形成了详细的改进方案与措施。经过10余项的工装改造、30多项工艺文件准备、40余人次的专业培训、90多天的技术准备,成功实现了X生产线大部件数字化对接应用验证,稳定了大部件对接质量,提升了工作效率,顺利打响了X生产线大部件数字化对接的第一枪,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刘思琪:
  深耕土地行业  推动乡村振兴
  2015年,刘思琪结束了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求学之旅,开始在深圳从事城市更新、生态修复相关工作。经过两年的历练,刘思琪从初入社会的学生变成了能够主持项目的规划师。2017年,刘思琪选择回到西安发展,进入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从事土地科研工作,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带到这个有着无限可能的地方。刘思琪用实际行动践行西迁精神,在广袤的西北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光荏苒,转眼间他已扎根西北6年。6年间,从黄土高原到秦巴山区,刘思琪的脚步遍布陕北、关中和陕南,田间地头做试验,挨家挨户做调研。如今,刘思琪已经成长为一名从事土地工程的高级工程师。
  土地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通过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协调人地关系,这对刘思琪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了解西北地区城乡规划现状的基础上还要学习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工程学等知识。刘思琪主要从事脆弱生态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常常因为一个问题钻研到深夜。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就主动联系并请教西安交大、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教授。同时,每一个科研项目和技术都充分听取单位工程项目一线人员的意见,确保“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工作以来,刘思琪先后主持省科技厅创新能力支撑计划2项、省科协企业创新争先青年人才托举计划1项、企业自设项目1项,获批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4篇,EI论文1篇,在生态修复和乡村治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并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众多研究成果中,刘思琪研发的“基于人口—环境系统监测的乡村韧性管控技术”获得2022年陕西省企业“三新三小”创新竞赛一等奖。该技术成果主要包括乡村空间动态解析与分类技术、“人—地—宅”动态监测与评估集成技术和乡村韧性管控模型,已在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等地实践应用,能够有效指导乡村规划与综合治理。

社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编:710003 电话/编辑部:029-87345421
广告部:029-87347875 投稿信箱:sxkjb169@aliyun.com 版权所有:陕西科技报社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