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张雄(右一)、王久国(左一)带领研究生深入田间地头研究地膜覆盖绿豆栽培技术。 图23: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研究生通过研究绿豆的生理机制和生理基础,为技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图为在第三十届杨凌农高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展上,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的“旱作节水农业及其配套设备研发与应用推广”入选全省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张雄入选先进人物,并以专题形式展出。
2023年4月19日,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授牌成立。
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
2020年以来,科技小院模式更是7次写入中办、国办与科技部、农业农村部等重要文件。
把科研成果带到田间地头,把实用技术留在农民家;带着问题下去,揣着答案回来……近日,记者走进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领略乡村振兴一线上激扬的青春风采。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 一头连着田间地头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村、企业等生产一线的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2023年4月19日,由省科协支持,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与横山区农业农村局、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横山区通远综合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共建的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授牌成立,给予横山绿豆特色产业振兴的希望和动力。榆林学院的研究生们入驻科技小院后,积极攻克技术难题,不放过每一个问题。经过深度实验设计之后投入到春播实践中,和当地农民一起覆膜,一起播种,把书本知识带到田间地头,与农民相互学习,共同助力横山绿豆产业发展。
横山大明绿豆是横山区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株型直立,株高45—65厘米,叶片阔卵圆形,叶色浓绿,花黄绿色,无限结荚习性,豆荚成熟时呈黑色,主茎分枝6—8个,单株结荚22—24个,荚长10—12厘米,单荚粒数12—14粒,百粒重6.5—8.0克,籽粒为圆柱形,深绿色,有光泽。上世纪80年代左右,种植面积已有25万亩,总产绿豆1.5万吨,其中出口大约1万吨,创汇近千万美元,是当时西北出口创汇的第一大户。2008年8月22日,横山大明绿豆正式被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据横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久国介绍,横山大明绿豆每成熟一批就要进行人工采摘一次,比较费劳力。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通过研究不同覆膜方式对绿豆生长的影响,为横山大明绿豆的开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也建立了新的机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的建立使涉农高校的专家、研究生有机会深入到生产一线,在实践中发现科研存在的问题,学真知,长才干。榆林学院院长助理、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雄告诉记者:“今年科技小院成为关注点,对于全国的涉农工作者来说是一种鼓舞和鞭策,为涉农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头连着陕北旱区绿豆产业发展,一头连着育人新模式;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打通了科技助农最后一公里。
对症下药“找短板” 查找“病灶”开良方
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组织了大批年轻学子为农民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服务。如何让更多农民用上好技术?张雄和他的团队想了很多办法。农户不明白技术细节,他们绞尽脑汁用大白话解释;农户不相信出苗效果,他们直接把示范田建在农民地里,让农户“眼见为实”。自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张雄和他的团队把“家”安到村子里。他们常挨家挨户走访,蹚着露水下地、带着两脚泥回来,对症下药“找短板”,查找“病灶”开良方,为村民开展各种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种植技能。
在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里,时常可以看到师生们与村民一起忙碌的身影。“榆林地理位置特殊,引进人才比较困难。科技小院要培养一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科技人才。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的建立不仅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在发挥学校和地方企业各自优势的同时,也培养了社会与市场需求的人才。希望学校和地方、企业合作,共同努力,为榆林乃至陕北的特色绿豆产业发展出一份力。”张雄指出,农业科技人才是旱作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科技小院的落地将成为农业衔接高校人才队伍、科研成果与地方科技需求的重要平台,期待未来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在研究生培养、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助力国家乡村振兴。
在第三十届杨凌农高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专题展上,省科协精选了全省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中涌现出的科技创新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其中,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的“旱作节水农业及其配套设备研发与应用推广”入选“小院”大作为版块,以图文形式详细介绍了科技小院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张雄入选先进人物,他带领“小院”入驻专家,针对横山大明绿豆特色作物和地理标志性优质农产品的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校企联合优势,积极推广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和新技术。
田间地头自找苦吃 兴农本领炉火纯青
张雄选取研究生是有要求的:实验必须精益求精,工作必须深入田间地头。在他看来,科技小院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科技小院的学生必须能沉得住气,不能待一两天就走,要在小院里扎根,接触产业链、农业政策、农业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真正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这背后不再是单纯的科技问题,而是更加广泛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问题。”张雄说。
“初到小院时,我们人生地不熟,内心期待又紧张。种地的村民们普遍年龄偏大,靠经验种地,不愿意改变,怎么办?”“那些靠经验种了几十年地的农户如何会相信初出茅庐的‘小娃娃’竟比他们更懂技术?”……每名研究生初到科技小院时都遇到过不少问题。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王欣在播种时,按照当时的实验方案去布设,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受到不少打击,最后在老师、同学以及乡亲们的帮助下取得成功。“在田里研究农学和在学校的感受很不一样。以前学的知识总是很难深入理解,深入田里解决了实际问题,才真正能将知识融会贯通。”王欣说。
经过8个月的时间,榆林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王欣和卜锴已经和当地农户打成一片。他们与农民以真心换真心,凭借坚定的思想意志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融入农民生活。
将涉农大学生派驻田间地头,进了小院先做调研,搜集乡亲们生产中遇到的难题,再向导师请教解决方案。带着问题下去,揣着答案回来。陕西榆林绿豆科技小院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实现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通过研究绿豆的生理机制和生理基础,为陕西旱区绿豆种植寻找到一种目前最适合的覆膜方式,为技术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记者从省科协了解到,目前,陕西已建立科技小院219家,25家被认定为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涵盖谷物、蔬菜等主要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小院作为连接农民和科技工作者的桥梁,为各类农村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加强大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及时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指导农民群体掌握实用的农业技术,更快地实现增收致富。全省各级科协组织和农技协将围绕各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摸清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与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接,推动科技小院建设。”省科协科普部部长吕培涛介绍。
(记者 杨海琴 鱼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