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包罗万象的饺子

陕西科技报


  寒冷的时节里少不了一份特别的仪式感——吃饺子。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食,尤其是在我国北方地区,逢年过节吃饺子代表着喜庆团圆,招待客人吃饺子寓意尊重与热情。冬至这天吃饺子的习俗,要从2600多年前一个寒冷冬天开始说起。
  饺子的由来
  据传,东汉“医圣”张仲景在辞官回乡途中正值冬季,路遇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便让弟子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锅里熬煮,然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小食,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后全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也慢慢康复了,后人将“娇耳”改称为“饺子”或“扁食”,至今仍流传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中国人讲究“冬至大如年”,民间有贺冬、拜冬之俗,借由饺子表达对往年收成的感激和对来年丰收的期望
  渐渐地,饺子从最初满足果腹充饥的生理需求衍生出了团聚、美满的文化象征意义,深深融入了华夏儿女的基因中,在全国各地也形成了各地特色水饺,饺子更多了一份鲜香特色。
  不同的计量单位
  餐馆的饺子为什么不用“个”而是用“两”来计量呢?
  “两”是我国一种独特的计量单位。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统一度量衡。以铢、两、斤、钧、石为单位,1石等于4钧、1钧等于30斤、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24铢。成语“半斤八两”也就是这样产生的。
  经1959年改革后,斤与两的折算就改成了十两为一斤,一两为50克。在那个年代,下馆子吃饭只有钱是不行的,还需要有粮票,粮票以“两”为单位,一两粮票可购买一两主食(以生重计)。因此,一两饺子指的就是一两干面粉擀出来的饺子皮包成的饺子个数。
  健康营养饮食
  饺子不仅是传统美食,还是营养的实力担当,有面有肉又有菜,是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与膳食纤维的“完美搭配”。从营养学的角度讲,饺子是一种食物多样化的食物类型,另外,剁碎的馅料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特别适合幼儿、老人等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
  1.无论素馅荤馅,都建议适量食用
  饺子味道鲜美,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刚出锅的饺子显得格外诱人,很容易吃多。一般情况下,正常的二两饺子大约12个,仅面皮里含有的碳水化合物的量就相当于一碗米饭,再加上馅料热量就更高了,因此一顿二三两即可。
  2.擀皮时加点料,调馅时控油减盐
  饺子皮用的面粉一般是精白面粉,容易导致血糖生成指数上升。建议和面时加一些富含矿物质、B族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粗粮粉或豆粉。需要注意的是,加入的量控制在10%—20%内,否则会影响口感。还可以在和面时加入榨好的蔬菜汁,如菠菜汁可增加钾的含量,胡萝卜汁可增加胡萝卜素的含量,而且颜色更诱人增加食欲。在和面时加入牛奶与豆浆,可让面皮更有嚼劲不易破碎。
  还可加入富含膳食纤维的木耳、香菇等菌类,海带、裙带菜等藻类,既可改善口感,又可提高营养。
  很多人喜欢肉馅饺子,但肉类本身含有一定量的钠,味精、酱油等调味料亦含有大量的钠,尤其是超市售卖的速冻饺子,钠含量在400mg/100g左右,吃多了会增加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风险。如果自己在家包饺子,尽量选择瘦肉或鸡肉、虾仁等馅料,如果肉馅馅料加入了味精等调味料,需相应减少食盐的用量。
  3.优先水煮,少吃煎炸
  蒸、煮等烹饪方式属于低温烹饪,既可以保存更多营养,又不会产生有害物质。虽然煎饺外酥里嫩,香脆诱人,但煎、烤等高温烹饪方式在烹饪时容易使用更多的油脂,也容易产生丙烯酰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选择醋作为蘸料,不仅可提高口味,还可抑制血糖的上升速度。
  和面、擀皮、拌馅、下锅……层层工序,起起伏伏,蕴含着无尽的祝愿和期盼。在漫长的冬日,我们等待春的到来,家的团圆。

(王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