烨丰其人并不如其名:形象一般,有时候腼腆,有时候又是个话痨。课堂上多数时间他都是在“神游”,无论激情澎湃的新授课,还是紧锣密鼓的练习课,都无法激起他的兴趣。
课上如此表现,可想而知他的语文学习什么样:听写错一大片,这次订正了下次还错,次次订正次次错;背诵课文,今天背了明天忘,天天背天天忘;作文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我多次与家长沟通,让他们认真管孩子,可是家长说:“老师,我是真拿他没辙,我们自己也没读过什么书,还请老师帮我多管管。”
家长没指望,还是自己想办法吧。于是我转换策略,开始跟烨丰套近乎——你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什么游戏?最好的朋友是谁?孩子都高兴地一一告诉我。一天我问他:“你喜欢数学吗?”旁边的学生抢着说:“老师,他数学很好,经常考90多分。”谈话后我加紧步伐,一发现他的优点便表扬,“今天的听写没错那么多”“在家里会干家务,真了不起”……
这些简单的夸奖似乎有点作用,烨丰上课“神游”的次数逐渐减少,还会举手发言,也会主动让我看他订正的作业。最令人意外的是,在一次作文中,他以《我在批评中成长》为话题,真实还原了那次背书经历:“头一天,老师就让我们背《两小儿辩日》,说第二天会抽查。我以为我会背了,就没复习。没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到学校老师就盯上了我:徐烨丰,背书给我听!我只好支支吾吾地背了起来,孔子西游,见两小儿辩斗,辨斗……我实在背不下去了。只见老师立刻拿起电话打给我妈妈,回到家我少不了挨妈妈的批评,老师和妈妈把我夹在中间,我都快成夹心饼干了!……我明白了,温和是一种爱,严厉也是一种爱。”来自孩子的理解感动了我,从那以后,烨丰在语文学习方面似乎开了窍,练习题的出错率越来越低。
我们要允许学生沉默,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不会”。尤其是处于边缘的孩子,更需要我们关注和等待。
(方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