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一种群中的性状在不断变化,但提供新功能的性状却很少出现。现在,有两项研究验证了这些特征的产生过程,这一研究通过在蜗牛分支中鉴定了与从产卵到活体繁殖的转变相关的多个基因组区域,证明了活体繁殖的多基因基础,这些等位基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
杜伦大学生物科学系的Guillau-meChomicki团队通过对食肉猪笼草的长期研究发现,3个变异性状的出现给猪笼草诱捕昆虫带来了一种新的机制,这种机制分别在两个不同的物种中出现。这些研究提供了对复杂、变革性性状特征出现的见解。
复合性状涉及多个成分,这些成分只有在组合在一起时才能获得新的协同功能。因此,它们的演变过程仍然是一个谜。研究团队将野外实验、显微镜、化学分析和激光多普勒测振与比较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发现两种肉食性猪笼草植物物种在三个不同的性状中独立进化出了相似的适应性,以获得一种新的复合诱捕机制。通过比较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新性状是通过所需性状组合的“自发巧合”而趋同产生的,而不是成分性状中的定向选择。
这一结果表明了复合性状进化的特殊机制,并强调了随机变异作为进化新颖性促进因素的重要性。
(彪轶辰)